凉都正青春 · 见证20人 | 王述慷:用光影见证“凉都”的蜕变之路
来源:六盘水日报  |  2025-06-19 10:35:52

凉都正青春 · 见证20人 | 王述慷:用光影见证“凉都”的蜕变之路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619091702_40

工作中的王述慷

  在六盘水各类秀美风光宣传画册和摄影展中,你或许看到的是晨光熹微下雾气氤氲的明湖,或是开满高原矮杜鹃的乌蒙大草原,又或是在油菜花间共跳芦笙舞的六枝长角苗,一个名字总与这片土地的最美瞬间紧密相连——王述慷,现任六盘水摄影家协会主席,从影三十余载,他用镜头丈量凉都土地的广袤变迁,更用光影见证了六盘水从“煤都”向“凉都”蜕变的每个瞬间。

  推开王述慷的书房,目光所及,是井然陈列的奖杯、证书与记录着岁月痕迹的摄影器材。玻璃柜内,亚洲“一带一路”国际摄影大赛旅游组金奖的奖杯闪耀着光芒,与一旁那台斑驳沉寂的老海鸥相机默然相对,无声诉说着光影之路的起点与巅峰。王述慷的目光掠过这些“见证者”,思绪仿佛回到了1995年。“那时啊,镜头里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提及六盘水都好似透着一股煤灰味。一切的起点始于2004年,谁能想到,就从那一年的夏天开始,‘凉都’的气味真的变了。”作为城市发展参与者和亲历者,无论是2004年的首届消夏文化节举办,还是2005年六盘水获得“中国凉都”称号,或是2013年,玉舍雪山滑雪场开业并承办第八届贵州旅游发展大会,在这些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他与手中的相机都未缺席。

  “‘凉都’这张名片,推动六盘水从‘江南煤都’转变为‘中国凉都’,实现了从工业依赖到气候赋能、生态增值的根本性蜕变。”王述慷指着曾经拍摄的老照片与如今同场景拍摄的对比照片说,“旅游发展也让我们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好,天更蓝,水更清了。”

  然而,除了作为一名摄影师,王述慷还有另一重身份——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广电科科长。从2005年调入六盘水市旅游事业局工作开始,双重身份使他成为记录凉都发展的特别角色,他用摄影结合部门工作,用自己的创作填补宣传空白,编撰了大量旅游宣传画册、地图、展板、景区景点导览图等旅游外宣资料,强力助推凉都旅游发展。

  一座城市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维度支撑体系的协同运作,而地域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灵魂载体。“那我们六盘水有什么?”王述慷举起手数道,“除了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我们还有红色文化、‘三线’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凉都发展需要政策骨架,更要文化血肉。”

  为了将地域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王述慷曾主导“重走长征路”活动,徒步一百七十公里,推动六盘水市红色旅游纳入全省红色旅游圈,也曾全力推动文化遗产文物与旅游线路相结合,研发了一系列研学路线等,不断用丰富的文化遗产血肉填满凉都旅游发展骨架。

  工作之余,王述慷仍在积极通过各类摄影比赛、作品展览等宣传凉都,并利用摄影家协会影响力,与外省摄影家多频互动,开展各类摄影交流采风创作,为六盘水的宣传推广,提升“凉都”名气和美誉不断努力。而今,随着“消夏文化节”升级为“避暑旅游季”,六盘水旅游业依托“凉都”气候资源,逐步从单一避暑旅游发展为“春赏花、夏避暑、秋康养、冬滑雪”的全季全域模式。聚焦“凉都”的镜头越来越多,“凉都”名片也在不断“递”向更远的地方。

  提及如今“中国凉都”这一品牌的知名度,王述慷谈起了一件小事:某次去北京出差,时值炎夏,他偶然听到两位老太太聊天,其中一位道,“北京的天太热了,不如去凉都六盘水凉快凉快。”似乎在那一刻,一代代人为打造“凉都”品牌付诸的努力,都有了实际意义。

  这份日益扩大的影响力,也映照在王述慷的个人艺术成就上:获得亚洲“一带一路”国际摄影大赛旅游组金奖的作品《远方有客来》,正是他在带队推介乌蒙山景点时偶然之作。照片上的乌蒙大草原上绿草如茵,云雾弥漫,远处山峦上,风力发电机矗立,人们停驻在蜿蜒的沿山木栏前,抬头望向云雾中乍现的“佛光”,似梦似幻,自然与人文融合其中,场景宁静又壮阔。而画面中这一缕瞩目的“佛光”,似乎隐喻了生态吸引力,凉都的自然景观已从“藏在深闺”到“全国知名”,未来,也将瞩目全球。(记者 黄伶俐 张萌萌)

编辑:赵滢溪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