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贵州消息(记者 周娴):在贵阳市民的记忆中,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曾是“推开窗就闻恶臭,路过时掩鼻疾走”的生态痛点。随着国家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南明河的治理成效也成为检验减污降碳攻坚战成果的“碧水”样本。
“以前河里和岸上随处可见垃圾,还散发着臭味,根本就不敢到河边走。”年逾七旬的贵阳市民刘秀霞回忆,小时候,河水很清,小伙伴们经常到河里游泳,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沿岸企业增多,河水逐渐变得浑浊。
南明河是贵阳市的母亲河,中心城区河段流经贵阳市人口最密集、商业最活跃、生产生活最集中的区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及时配套,市西河等支流水质变成劣Ⅴ类,造成南明河水质恶化,一度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
7月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与创新:生态产品与绿色生产力”主题论坛在贵阳召开。论坛上,作为喀斯特地区水环境治理的标杆,贵阳南明河治理经验再次成为焦点。
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接受媒体采访 摄影 周娴
“南明河的治理是一场系统性的创新实践。”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在论坛上介绍,传统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难以应对山地城市地形高差,截污管网在贵阳喀斯特地貌中犹如“漏水竹篮”,既无法有效收集污水,又造成二次污染,南明河陷入“反复治、治反复”的怪圈。
2013年起,中国水环境集团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创新性地采用了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在南明河流域展开了一场系统性、前瞻性的综合治理,还人民群众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南明河污水厂被拆分为地下处理层、操作层与地面景观层,彻底解决臭气、噪声等邻避问题,并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沿南明河流域新建及改扩建下沉式再生水厂24座,总处理规模达百万吨级,直接回补河道生态基流,年补水量超4.5亿立方米。
南明河甲秀楼河段 供图 贵阳市委宣传部
“分布式下沉建设污水处理厂,不仅避免了长距离管网的投资、建设和运维成本,还节约了从下游回调再生水补充河道生态基流费用,经核算,相较传统模式,节约投资成本约45%。”侯锋说。
南明河治理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改善,这一诞生于贵阳的创新实践,已绽放出显著的生态与经济效益。通过治理,南明河水质全年稳定达地表水Ⅳ类,水质稳定提升至Ⅲ类以上,沉水植物覆盖率由15%提高至80%,每年向南明河生态补水5亿立方米,创造的千余亩土地,为城市提供了生态体育公园、图书馆、BRT公交站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幅缓解城市资源压力。
“南明河的蜕变深刻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两山’理念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侯锋表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贵阳样板”,南明河治理经验所展现的系统思维与科技赋能,不仅为中国喀斯特地区破解治水难题开辟了新路,其成功实践更为全球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修复挑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方案。
贵阳这条“母亲河”的重生之路,正成为连通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座坚实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