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2025贵阳共识》的发布画上句号,又以一系列签约项目开启新程。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10周年,本届论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为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搭建对话平台。
回眸历史,从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到被赋予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贵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绿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守护了生态之美、谋求了赶超发展、创造了百姓福祉。
“此刻相聚于此,我们拥有了改写故事的力量。”一位国际嘉宾的话令人动容。这份力量,源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贵州样本,其蕴含的实践逻辑与世界意义正在被看见。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式现场。(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朋城 李森 林民 刘杨)
63.3%的森林覆盖率丈量发展成色
“材料里的描述远不及亲眼所见。”漫步贵阳街头,匈牙利国会副主席雅高布・伊什特万感叹,“这真是在绿色公园里创建城市!”
在喀斯特地貌占比超六成的贵州,曾几何时,石漠化是刻在大地的“生态伤疤”。贵州却用实践证明:生态脆弱区不是发展的“弃子”,而是可以通过科学治理激活的“潜力股”。
近20年来,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而贵州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0%跃升至2024年的63.3%,绘就了这旷世之作中的精彩一笔。
“含绿量”带来了什么?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的村民最有感触:20世纪80年代,全村森林覆盖率不足5%,168户全是贫困人口;三十余载植绿不辍,全省第一张集体林业碳票在此诞生,全村林业资源经济价值跃升亿元。
绿色不是点缀,而是根基,参会嘉宾纷纷称赞。的确,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影响远超单纯的“增绿”表象,而是触发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链式反应。
在“高原绿肺”的滋养下,系列变化悄然发生:水源涵养能力提升让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愈发坚固,生物多样性扩容使梵净山成为野生珍稀物种的乐园,林业产业链延伸催生林下经济等新业态,生态旅游井喷式增长重塑区域经济结构。
“此行并非仅为见证,更是为了参与、合作。”几内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第二副主席塞尼·法西内·西拉道出心声。肺腑之言,揭示贵州样本的感召力。
论坛上,一个个跨国行动印证着贵州样本的价值:英国伦敦动物学会在梵净山开展野生大鲵物种保护的科学研究;生态环境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赤水河流域开展生态补偿项目试点;法国洞穴联盟副主席让·波塔西的人生轨迹因贵州的洞穴而彻底转向。
这63.3%的苍翠底色,是贵州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时代命题的坚定回答。这抹绿不仅为贵州赢得未来,更为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地区提供启示:绿色不是发展的代价,而是最丰厚的资本。
48%的绿色经济占比标注转型高度
磷矿石年消耗量减少400万吨,工业产值却多了300亿元。一减一增间,磷化工的绿色转型在贵州有了答案。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产生2.5亿吨石膏固废,其中9000万吨是磷石膏。这道困了化工界数十年的世界难题,被贵州磷化集团撕开一道口子——在全球率先实现千万吨级磷石膏高值化利用。
“不少地区仍在向海洋排放磷石膏,有些国家技术停滞多年,而中国已走出产业化道路。”论坛上,贵州磷化集团董事长何光亮的话掷地有声,并向全球伙伴发出技术邀约。
转型的动力,源于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的重新打量。贵州曾靠“挖煤卖煤”过日子,如今转向“富矿精开”。丰富的矿产资源不再局限于粗加工,而是低碳化、精细化、高端化的宝贝。
传统产业“破茧”之时,新兴绿色动能也在加速集聚。作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深耕“数据蓝海”,不仅依托凉爽气候筑巢引凤,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更以数据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在贵州看到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杭州六小龙”代表企业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龚国敏在论坛上抛出了橄榄枝,期待与贵阳贵安携手开拓智能机器人的多领域创新应用。
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省份,以48%的绿色经济占比,给世界亮出了一本质效并重的双赢账。这绝非巧合,而是贵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出的硕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日益凸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今年,20场关乎绿色转型的主题论坛,在一次次观点碰撞中印证:绿色转型这条路,非走不可。
“真正的转型,是国家战略与地方创新相结合,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承诺,值得赞赏且不可或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呼吁,各方应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
共识在凝聚,实践在升级。今年的论坛举办了多场绿色产业专项招商活动,吸引多家龙头企业深度参与,现场签约项目7个,资金达62亿元。
31项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
“作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以及极端天气正在改变安提瓜和巴布达人民的生活。”
“我们相信,非洲并非气候的受害者,而是提供解决方案的一股力量,是蕴含着共享生态未来机遇的大陆。”
人类对良好生态的渴望,从未如此迫切。贵州的实践,恰逢其时。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正是世界聆听贵州故事、分享中国方案的窗口。
贵州大学教授张利博津津乐道:“我们正在采取行动,将茶园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到国外,提升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从云贵高原到南海之滨,绿色发展从来都不是独奏曲。”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邸伟杰颇有感触,贵州和海南虽相隔千里,却因同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而心手相牵、互通互鉴。
为何“贵州样本”弥足珍贵?因为它不仅滋养一方水土,为更多地区提供了一条可学习、可复制的路径。
2023年,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创新实践、锦屏县“五林经济”发展模式等31项改革成果,载入《建设美丽中国的探索实践——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汇编》,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考。
这些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的探索,不仅是贵州绿色发展的样本库,更是中国为全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破解生态价值实现难题贡献的“参考系”。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积极邀请国际组织机构承办主题论坛,是2018年以来国际组织首次深度参与。11场主题论坛都有国际组织参与,让全球绿色转型的智慧与经验得以深度交流、互鉴共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找到了绝佳的切入点。
迈向新征程,贵州步履坚定: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不断厚植优良生态环境这个最大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奋力展现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蓝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