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数博会 |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科研+AI”将成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5-08-29 15:53:18

2025数博会 |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科研+AI”将成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_fororder_页眉 

  国际在线贵州消息(记者 罗淼):“人工智能(AI)正以‘第五科研范式’的姿态,改变传统科研模式。”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研究所所长郑纬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AI不应该仅作为工具存在,更应成为科研人员的“智能助手”,在文献研读、实验设计到跨学科融合等方面提供全流程支持。

  郑纬民回顾了科研范式的演进历程:从实验验证、理论推演、科学计算到数据科学,如今AI已成为第五种科研范式。“通过快速梳理文献、生成假设、优化实验方案,AI在交叉学科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能把科研周期平均缩短30%,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效果尤为显著。”郑纬民形象地表示,未来,“科研+AI”将成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2025数博会 |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科研+AI”将成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_fororder_29号4

郑纬民在2025数博会活动中作交流发言 摄影 罗淼 

  当前,中国科研正加速迈向智能化与数据驱动的新阶段,科研人员规模不断扩大,研发投入持续攀升,但传统科研模式仍存在资源获取难、信息整合效率低、研究进程慢等瓶颈。与此同时,全球AI市场快速扩张,科研AI工具需求激增。但现有方案大多停留在通用大模型层面,难以满足垂直领域科研的深度需求。

  在此背景下,无相智研科研大模型AI平台应运而生,并于2025数博会期间正式首发。该平台以数据要素驱动为核心,面向科研全流程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通科研关键痛点,推动科研模式由传统向规模化、智能化转型,首创文献矩阵提取和多文献对话解析,输出动态知识图谱,揭示研究空白与趋势预测。在实验写作场景,该平台支持实验设计、代码生成和图片查重,预计将文献解析时间显著缩短,整体科研周期明显压缩。

  “无相科研大模型不仅能帮助科研人员更快地读懂文献、构建知识图谱,还能在实验设计环节提供智能化的支持。我本人也体验过它的一些功能,确实能显著提升科研效率,让复杂的科研工作变得更智能、更精准。”郑纬民介绍,该平台基于开源模型的微调,通过联邦学习、轻量化部署等技术,提升科研成果产出准确率显著,能让AI真正成为科研工作的可靠助手。

  目前,该平台已与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验证了在科研实验设计场景的实际效能。

  科研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石,而AI正在成为科研新的“加速器”。面对青年科研工作者,郑纬民建议积极拥抱AI技术,即使经验不足,也能通过“智能助手”突破跨学科壁垒,不再受限于数据孤岛,将时间投入到最富创造性的工作中。

  作为多次参加数博会的专家,郑纬民特别指出,很看好贵州在大数据与AI融合方面的发展前景。“贵州在大数据发展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算力充沛,数据、算法都位居全国前列,‘东数西算’枢纽地位突出。未来应进一步聚焦算力利用率提升和应用场景落地,一步步做好每一个项目,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数博会 |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科研+AI”将成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_fororder_页尾

编辑:杨展凌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