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之间,竹海莽莽,竹韵悠悠,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羊坪镇竹坪村的竹制品加工厂就掩映在这片2000亩的绿色之中。走进竹坪村东头周志华的花圈架子加工厂,300平方米的厂棚里,竹竿、竹条整齐地堆在角落,40名工人拿着工具各自到位,机器启动的“嗡嗡”声、竹子被切割的“咔嚓”声、砂纸打磨竹料的“沙沙”声,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生产画卷。
工人正在加工竹子
厂长周志华蹲在机器旁检查刚切割好的竹料,他是土生土长的羊坪人,脸上带着憨厚的笑:“我这厂开了8年,产品主要是卖到湖南,那边需求量大,附近还有一些散户也会来买,每年能稳赚10多万呢。”
更让人暖心的是,厂里的工人多是附近在家照顾老人小孩不能外出的妇女,“尽自己所能,希望能为家乡做一点贡献,帮助村里的群众共同增收。我们是按件算工资,手脚麻利的大姐,一天能挣120元。”周志华说。
王益秀就是“麻利大姐”中的一个。她每天早上先送孙子去村里的小学,然后就到竹制品加工厂上班,学校和加工厂都在一条街上也很方便。
顺着竹坪村后的山路往山上走,只看到麦子组村民杨秀祥正扛着竹子往山下赶,他要把新鲜的“成年”竹子用三轮车运到村里收购大户潘小林的收购点售卖。潘小林的收购点堆着刚收来的竹子,5名工人正忙着用砍刀削去竹枝、把竹子按粗细分类。“杨大哥,按3毛5一根算,你这里有722根,253块钱,你数数对不对?”潘小林手里的计算器按得飞快,脸上带着爽快的笑,边说边把卖竹的钱结给杨秀祥。
竹海航拍图
潘小林收来的竹子会先简单加工,把竹节磨平,切割成竹条,再用货车拉到贵阳、安顺,最远能卖到广西、广东、云南的种植基地。潘小林说, 现在竹子供不应求,每年可以卖600万至800万根竹子,刨去成本每年还能赚17万左右,接下来他会动员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在竹坪村,像潘小林这样的竹子收购大户还有8户,他们的收购点分布在各片竹林附近,就像一条条纽带,一头连着村民家门口的竹林,一头连着山外的大市场,让竹坪的竹子不用烂在山里,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在朱砂村,竹子还走出了另一条“增收路”。饶孝平是村里的竹编能手,每天吃完早饭,他就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拿起削好的细竹条,手指翻飞间,原本普通的竹条渐渐变成了结实的背篓、精致的箩筐。
用竹子编制的竹器
“以前编竹器就自己用,现在不一样了!”饶孝平笑着拿起手机打开抖音,屏幕上是他拍的竹编短视频,镜头里,他一边演示编背篓的步骤,一边介绍竹器的耐用性。除了线上宣传,饶孝平还开了网店,把编好的竹器打包寄往全国各地。“上个月卖了十多个背篓、二十多个箩筐,挣了三千块,现在村里不少人都跟着我学竹编,想靠这手艺多份收入。”饶孝平说。
如今的羊坪镇,竹产业早已不是简单的“砍竹子、卖竹子”。从竹制品加工到竹子收购外销,一条从竹林到车间、从乡村到市场的产业链正在形成,羊坪镇4000亩竹林不仅装点了群山,更成了百姓增收的“摇钱树”。(文/图 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