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韦厚珍:一针一线绣出民族团结“同心圆”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5-10-10 18:34:35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村一间充满民族色彩的刺绣工坊里,布依族非遗传承人韦厚珍正俯身指导几位不同民族的姐妹穿针引线。指尖翻飞间,五彩丝线逐渐勾勒出饱满的石榴籽图案——这一象征民族团结的纹样,正如她们日常相处的缩影:紧密相连,共生共荣。

  工坊成为民族交融的“实践课堂”

  “针法不错,配色可以再协调些。”韦厚珍轻声点拨着汉族村民孙婷婷的绣样。这里是贵州媚娑霓非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刺绣工坊,也是牛角村各族妇女的“第二家园”。工坊虽小,却汇聚了布依族、仡佬族、彝族、汉族等五六个民族的姐妹。韦厚珍不仅无偿传授布依族的刺绣、蜡染技艺,还主动向其他民族姐妹请教特色绣法。双向学习、共同探讨的氛围,让工坊成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实践课堂。

  “我们牛角村民族多样,但心始终在一起。”韦厚珍鼓励姐妹们跨民族学习技艺,甚至推荐优秀者赴省外高校培训。

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韦厚珍:一针一线绣出民族团结“同心圆”_fororder_图片1

韦厚珍(中)与大家一起绣“石榴籽”图

  彝族村民任婷感慨:“我们做的刺绣包包装上了彝族叠绣、布依平针绣,卖到了北京、上海!”产业共赢的背后,是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深层联结。

  走村入户,做民族团结的“黏合剂”

  下班后,韦厚珍的脚步仍未停歇。她走进各族姐妹家中,一边拉家常、学方言,一边宣传民族政策。“最开心的是她们教我讲仡佬话、本地汉族方言,甚至海南黎族话。”韦厚珍笑着说。这种真诚的互动,让她成为连接各民族情感的天然“黏合剂”。

  汉族村民付应珍在村里是“少数”,却在工坊找到了归属感:“姐妹们带我学刺绣、赚收入,更让我体会到多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布依族村民韦冬妹则通过交流拓展了技艺视野:“融合仡佬族、彝族的绣法后,我的作品越来越有生命力。”

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韦厚珍:一针一线绣出民族团结“同心圆”_fororder_图片3

韦厚珍走村入户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政策

  融合创新,绣出产业致富新图景

  在韦厚珍的推动下,当地的民族刺绣从传统手艺升级为特色产业。一款融合布依族平针绣、苗族插针绣和彝族叠绣的刺梨花手提包,上月刚发出1500个订单,零售价达128元,畅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多民族绣法的碰撞,让产品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市场竞争力。”韦厚珍举起一个五彩斑斓的包包向姐妹们展示,“只有互相学习、融合创新,才能绣出更好的未来。”

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韦厚珍:一针一线绣出民族团结“同心圆”_fororder_图片2

韦厚珍讲授刺绣和蜡染方法

  2025年9月,韦厚珍荣获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但她更珍视的,是工坊里日益浓厚的团结氛围:各族姐妹围坐绣架前,针线穿梭间笑语盈盈,不同民族的纹样在指尖交织成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一针一线,绣的是各民族共生共荣的经济画卷;一言一行,织的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纽带。韦厚珍以最朴素的方式证明:文化认同能凝聚人心,产业发展可赋能民生。在她手中,绣针不仅是传承非遗的工具,更是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的画笔——无需豪言壮语,只需俯身耕耘,便能将一个个鲜活的民族故事,绣进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文/图 谢俊 甘 浦仕美 令狐荣骏)

编辑:罗淼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