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贵州“校农结合”拓宽产销经络

贵州日报2018-04-18 09:37:42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从3月起,贵州省教育系统重点抓好集团化推进“校农结合”五个试点,确保全省学校食堂采购我省贫困地区贫困户生产的常用农产品总量和比例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和提升,确保对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有效引领不断扩大并形成规模,使之真正发挥在购买产品、培扶产业、建设基地、助推脱贫上的积极作用。

  2017年秋季学期全省“校农结合”工作全面启动实施以来,全省学校食堂累计采购我省贫困地区贫困户生产的常用农产品达5.97万吨,采购金额约6.5亿元,“校农结合”助推产业脱贫成效初显。

  今年春季开学前,《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印发,要求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市场优先与贫困县、贫困户对接,确保2018年全省学校食堂向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农产品占学校食堂采购总量的40%以上。

  从去年3月到今年3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共定点采购平塘19个毛南族集聚贫困村农产品44批次,资金100多万元,5000多户贫困农户因此受益。“校农结合”实施一年来,畜禽、蔬菜生产规模分别增长2至3倍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一批生猪村、白菜组、茄子寨悄然形成,贫困农户收入大幅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8305.5元,小康实现度93.5%。

  3月6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春季开学一次集中现场采购就达50多万元。学院“校农结合”已建成7个规模养殖示范点、2个规模商品蔬菜基地、3个产学研基地、3个配送中心,以及农残检测、测土配方、冷储库、实用技术培训中心、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一批配套设施。基地已向深圳等发达地区供货百余吨,学院扶贫工作逐步由“校农结合”开始向“医农结合”“企农结合”“N农结合”拓展。

  在推广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农结合”经验基础上,3月6日,五个“校农结合”试点之一的黔南州高校“校农结合”集团率先成立,由州政府统筹规划建立若干种养殖生产基地,由省供销社所属的农产品流通企业作为购销平台,与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大户以及农产品生产企业组织订单生产,然后按合同收购,再按需要统一配送至“校农结合”集团各成员学校,实现订单生产、合同收购、按需配送、引领产业的统筹运行。

  3月11日,在全省教育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启动的第三天,在筑职业院校“校农结合”联盟成立,并立刻下达采购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农产品订单640吨。联盟成员学校将依托农产品购销平台,按月提供食堂农产品需求计划,根据需求计划,购销平台分别到联盟成员校帮扶的贫困县及全省深度贫困地区组织订单生产,然后由购销平台组织收购、检测、储存并统一按订单需求配送到联盟成员学校。

  截至目前,在筑职业院校“校农结合”联盟已依托贵州绿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大数据平台,已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总量达到306.03吨,分种类计算,其中生鲜类195.47吨,米面油110.55吨,共计采购金额162.56万元,覆盖贫困县14个、贫困乡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学生20万,惠及农户人数53817人,惠及贫困户1000余户,精准扶贫7975人。

  接下来,贵阳市普通高中“校农结合”集中实施模式、黔西南州义务教育“校农结合”集中实施模式、铜仁市学前教育“校农结合”集中实施模式,也将相继启动,力争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学段全方位探索“校农结合”的有效方法。

  我省“校农结合”工作实施过程中,将实现三个结合:坚持需求引导与产业培扶有机结合,按照“学校需要什么就组织生产什么”的原则,以学校对农产品的需求计划引领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坚持建基地与搭平台有机结合,鼓励和引进农产品生产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选好流通企业搭建购销平台,把建基地和搭平台有机结合,遵循市场规律,确保校农双赢;坚持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有效发挥教育部门的智力资源优势,在技能培训、技术指导、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着力,引导贫困户“立志、强智”早日实现脱贫。(记者 杨春凌)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