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书写生态立法新篇章

贵州日报2018-06-08 09:46:05

  保护好每一片蓝天、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需要加强立法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年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加强生态立法,出台了30余部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我省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对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先行先试把住绿色贵州门槛。

  贵州省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上也要先行。

  2013年8月,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了生态文明立法工作座谈会,各方专家征求意见会;9月,条例立法领导小组成立,并召开第一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法规起草工作正式启动;10月8日,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公开征集社会各界建议及意见。起草小组分4个调研组,先后赴省内九个市州和厦门市、珠海市展开立法调研。2014年1月8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审议;5月17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7月1日起生效实施。

  这是贵州把住绿色门槛、守住生态红线,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律举措,是贵州生态文明立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条例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

  条例首次用法律语言,对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进行规范。条例要求政府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并进行确权登记,明确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必须建立水资源控制、资源和土地产出率、节能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约束性等十几项指标;要求省和市州人民政府要按照保护者受益、污染者赔偿、受益者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条例规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用“红线”警示生态保护的底线。对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和第一责任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条例拉起一条条生态红线和环保“高压线”,促进发展路径转变,呵护绿水青山,向粗放型生产方式说“不”。此后不久,贵州成为继福建之后,第二个正式启动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

  全面出击推进绿色家园建设

  2017年底,《贵州省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三审通过,为我省生态文明立法体系注入新活力。同年,省人大还审议通过《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征程上,省人大常委会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要求,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底线,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为绿色屏障、绿色经济、绿色家园、绿色文化的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法律保障。

  全面清理和修订我省地方性法规中不符合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的“立改废”。

  围绕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着力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绿色福祉;围绕我省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贵州、义务植树、森林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等内容,健全山林保护法规;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污染天气监测及预警、建筑工地与道路扬尘等内容,健全大气保护法规;围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饮用水安全等,健全水资源保护法规;围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农作物化肥与农药使用管理、土地整治等问题,健全农田土壤保护法规。

  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享用绿色的植被,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是老百姓的迫切需要。省人大常委会对水、大气、土地、矿产等方面立法,牢牢筑起环保屏障。

  立法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省人大常委会还将对乌江流域保护、循环经济促进等方面进行立法调研,确定立法项目,以生态立法让美丽贵州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

  法治保障提升发展“加速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走生态文明的康庄大道,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必须依靠严格的法律。

  保护生态会影响经济发展吗?贵州的回答是:不会!

  近年来,我省以“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写好既要有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经济增长速度和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不断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事实证明,既要发展又要生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只要有法治保障,是大有希望,能够做到的。

  2017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赤水河保护条例立法后评估工作,评估组到仁怀市沿赤水河支流九仓河,从茅台镇到土城,评估组检查了5个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处理厂,受检的污水处理厂运行良好。

  六年前,整个贵州境内赤水河流域,102个乡镇仅茅台镇有污水处理厂。由于处理能力不足,沿岸生活污水仍直排赤水河,整个赤水河流域处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状态。六年过去了,赤水河流域乡镇的100多座污水处理厂都在发挥作用,大大减少了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修建的12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全部运行正常。

  评估组沿赤水河上中下游一路行来,发现赤水河两岸群山已不是秃山,以前到处裸露的山石已不见踪迹。只见天地苍茫,群山逶逦,蜿蜒的公路,气势磅礴,层层林木铺天盖地,青翠的山峦像海浪翻滚。因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经典战役而闻名的赤水市,82%的森林覆盖率不仅受到游人青睐,也因发展“山上栽竹、石上种药、林下养殖”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成为贫困人口走出贫困的活钥匙。

  今天的贵州,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福祉。好山、好水、好空气,不仅带动了贵州旅游“井喷式”发展,也为贵州绿色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条件,大数据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山地旅游业、新型建筑建材业,五大新兴产业次第花开,守护绿水青山,赚得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尤其生态立法实践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多次来黔的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蔡守秋对贵州变化的评价。

  放眼黔中满眼春。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示范区,我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讯员  周大军)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罗奇波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