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至,包粽子。在群山环抱的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这里的布依族人在端午节令会制作一种端午美味一一灰粽。
靠山吃山、傍水吃水。在密林深处,勤劳的布依族人在每年端午来临之际,总会在红水河畔,清洗一片片绿色的叶子,布依族人手中的绿叶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柊叶,布依族人用这些柊叶来制作一种特别的粽子,以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因为在食材中添加使用了糯谷草燃烧过后的草木灰,这种传承了数百年的粽子在贞丰当地被称作灰粽。
布依族妇女正在包灰粽 (摄影 周俊)
布依灰粽是黔西南一绝,但却因千百年来隐身于深山密林,很少为外界所熟知。当地布依族人说,灰粽沿袭了布依族一代代积累的传统制粽技艺,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艺的研究课题。
那么,灰粽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采摘清洗柊叶、挑选糯谷草芯、烧制草木灰、搓筛草木灰、选米搓米、选肉切肉、草木灰炒米、铺叶包裹、煮制灰粽,先后14个步骤,就是灰粽诞生的过程。”贵州省糯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陆朝英认真地展示这项布依族灰粽制作技艺。
正在筛选糯米 (摄影 周俊)
“其实,都是匠心的传承。” 陆朝英表示,糯谷草烧制成草木灰是技术活,也是灰粽技艺关键。“不能烧不够,又不能烧太过变成白灰。”
谷草燃烧、化为灰烬,是糯谷草一个生命周期的终结,却又“向生而死”开启了另外一个生命旅程。
“谷草灰冷却后,用手将谷草灰搓细、用筛子筛选几次以备用。”
陆朝英介绍说:"布依族先辈认为,草木灰有消症破积的功效,加入谷草灰后的糯米既有清凉化虚火的作用,又可增加芳香和色泽。"
用猪油和谷草灰炒制过的糯米与土猪肉、板栗一起被柊叶包裹。再用山泉水煮制,一方水土成就一方美食。
从小耳濡目染,再加母亲的调教有方,让陆朝英这个出身农家的布依少女在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这门传统的民族技艺。随着年龄渐长,陆朝英的手艺愈发精湛,做出的灰粽与五彩糯米饭软糯飘香,备受街坊邻里的赞赏。
近年来,陆朝英既遵循布依族特色手艺和传承祖辈传统制作工艺,又实现了技术改良规模化生产,传统美食在传承坚守中获得了创新,散发出新的魅力。
灰粽是布依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贞丰官方通过“旅游+传统”的方式,促进布依灰粽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随着贵州旅游的持续升温,黔西南州旅游景区景点对贞丰灰粽的需求量猛增,找陆朝英订购布依灰粽的客商越来越多。陆朝英的企业也带动当地2000多农户创收。
对中国人而言,端午吃粽不仅仅是一次民族意识的集体行动,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定时传承。
谷草灰入粽,布依美味传。(文 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