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生态科研攻关 贵州师大践行生态文明别样路径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18-06-26 14:46:33

  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消息:对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来说,2018年注定是极富特殊意义的一年。2009年,贵阳成功举办首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性高端峰会,成为贵州向世界发出生态文明声音的重要窗口。10年的努力,绿色已经成为多彩贵州发展的主色调;10年的实践,生态文明正在成为贵州大地的主旋律。

  对于扎根贵州、服务贵州的贵州师范大学来说,加强科研攻关则是他们践行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助力贵州生态建设的主阵地。

  直面石漠化:攻克“生态癌症”

  石漠化被学术界称为“生态癌症”,是生态再生性几乎为零的喀斯特环境。作为世界上岩溶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是被石漠化困扰的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如何修复脆弱的生态环境,消除贫困,成为贵州师大科技攻关的重点领域。

  花江大峡谷位于关岭县以南、贞丰县以北的北盘江花江河峡谷两岸,是贵州高原上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域。2000年,该地区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9.79%,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7.17%,人均纯收入650元。

  自国家“九五”计划以来,以熊康宁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贵州师大科研团队选择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花江大峡谷作为研究示范区。经过科研团队20年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积累,花江大峡谷如今已初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套适宜喀斯特环境特征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花江模式”应运而生。截至2015年12月,花江大峡谷沿岸示范区植被覆盖度在1996年3%的基础上提高到47%,石漠化面积比例降低3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650元提高到5950元。如今,该模式已在贵州省镇宁、紫云、册亨等55个县市和重庆、广西、云南等省区10余个县市进行工程化推广运用。

  与此同时,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团队还对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实施遥感监测技术进行多年科研攻关,并取得显著成效。以周忠发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运用高光谱遥感、SAR遥感、高分辨率遥感和国产新型卫星遥感技术,融合“3S”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调节和控制农业系统,综合使用农业资源环境大数据的相关技术,建立了分级管理的智能化、高精确度、动态更新的农业资源环境大数据平台,开展农业资源环境大数据挖掘分析,将结果应用到农业的各个环节。目前,该成果在贵州省的黔南、安顺、铜仁等市州30多个县(市、区)推广应用,惠及农户达20万户,产生经济效益约2000万元,培养技术人员400余人。

  生物科研攻关:开启“生态宝藏”大门

  在贵州省毕节市中部,有一片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分布有60多种杜鹃花,是迄今为止已查明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杜鹃林,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近年来,百里杜鹃景区依托当地罕见的高山杜鹃资源,推动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贵州旅游增长的龙头景区之一。

  然而,生长在野外的高山杜鹃因花期短,盛花期仅15天左右,成为制约当地杜鹃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尽可能延长杜鹃花的花期,成为当地旅游产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009年,百里杜鹃景区管委会与贵州师大合作,由陈训研究员和乙引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实施科研攻关,对当地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迷人杜鹃等3种高山杜鹃实施花期调控。“在百里杜鹃景区,漫山遍野的杜鹃不同于盆栽,不可能通过温室控温、光照调节等常规方式来调控花期;同时,景区内的杜鹃品种品繁多,每个品种的花期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为各个杜鹃品种重新寻找新的花期调控手段。”乙引教授表示,经过3年的科研攻关,科研人员先后进行了植物生长激素调节、日照调节、微量元素调节等多种试验,最终研制出高山杜鹃花期调控的专用喷洒剂,调控花期效果最佳,让杜鹃的花期延长了10天左右。

生态科研攻关 贵州师大践行生态文明别样路径

  百里杜鹃金坡景区 (摄影 顾文山)

  改良引进在不同时期开花的杜鹃新品种,是延长百里杜鹃花期的又一重要方式。2016年,百里杜鹃与贵州师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病虫害防治、花期延长、品种繁育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通过近两年努力,贵州师大科研团队在全球范围内上千种杜鹃花品种中,初步挑选出数十种观赏性佳、又可能适应贵州当地气候环境的品种进行杂交繁育。“目前,已有6种杜鹃杂交繁育获得成功,开始进行花苗培育,并将大规模种植。届时,这些不同时期开花的高山杜鹃品种能让花百里杜鹃的花期将从目前的3月中旬至4月底延长至6月底。”乙引教授表示,还有18种不同时期开花的杜鹃也完成了实验室杂交繁育工作,通过将更多不同时期开花的品种进行搭配,百里杜鹃的观花期将延长至9月份。如今,随着杜鹃花期的延长已给当地带来显著的经济效应及扶贫效应。

  石斛是贵州四大主要中药材之一。然而,野生石斛资源稀缺,种苗少等问题一直是制约石斛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以乙引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利用组织培养解决了石斛资源稀缺,种苗少的难题;通过仿野生林下栽培、大棚栽培技术的推广解决了栽培技术难题;通过对石斛有益内生真菌的研究,发现了黔产石斛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有益菌,通过喷洒和根灌实验室研发的有益内生真菌药物能明显提高幼苗成活率和调节内生真菌种群及数量,进一步提高石斛产量和品质。同时,该科研团队还联合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金沙台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借助企业优势资源,研发了胶囊、滴丸、饮料、石斛碱含片、石斛碱纯品等石斛产品,为贵州石斛产业发展拓展出新路。

  科研小创意:找到污水处理的“极简模式”

  加强污水处理,一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多年来,贵州师范大学科研团队一直在探寻生活污水处理的“极简模式”,以尽可以少的成本,还人们碧水清流。

  “高效清理河道垃圾,全自动无人操作还不费油电没有任何浸染?”为解决城市河道漂浮垃圾清理时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避免因垃圾长期在河面堆积而形成水质污染,2015年,贵州师大苏明教授带领的学生团队设计出这样一种河道漂浮垃圾打捞装置。

  “这套装置包括垃圾提升机构、垃圾拦截机构、水车、垃圾漏斗和河岸摇臂支架。动力来源于水力,不消耗其它能源,不产生任何污染,而且还基本无噪音。”苏明教授表示,河道漂浮垃圾打捞装置在工作时,所有聚拢、打捞、滤水、卸载等整个清扫环节,实现了全自动化,无人操作,并能实现不间断工作。同时,它还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状况的河道环境,适用于有水流动的不同深浅的河道,采用可调式浮标与摇臂机构作为稳定部分,能实现产品随河面的高低上下浮动。

  据苏明教授介绍,学生团队曾针对贵阳市清镇市河道管理办公室负责的河道做可行性研究。该河道有14名工人,采用人工打捞的方式打捞,且不说安全性和舒适性无法得到保障,按每人每月2500元工资计算,每年仅人力成本就达42万元。利用他们研发的河道漂浮垃圾打捞装置打捞漂浮垃圾,设备成本价不到5万元,只需2名工人偶尔去清理漏斗中的垃圾即可,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和工作强度。

  截至目前,该项科研成果不仅获得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与此同时,贵州师范大学的夏品华博士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究,研制出生态河岸构建技术与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为广大农村低成本处理生活污水开辟一条新路。

  “该技术主要是在农田和河道之间选择离河道15-20米距离的区域构建生态滤岸,建立阶梯式污水渗滤净化系统,并在每级湿地渗滤净水区域上,根据当地的水质,搭配种植不同种类的湿地植物,用于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成份,并净化生活污水”。据夏品华介绍,目前该技术已经在红枫湖大冲村、威宁草海等地成功推广应用。当地生活污水经阶梯式污水渗滤净化系统进行生物吸收的渗滤净化处理后,水质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10年来,贵州师大生态科研攻关已经结出累累硕果,绽放的生态科技之花,也为绿色发展的贵州涂上一抹亮色。(文\柯士雨)

阅读
 
编辑:罗奇波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