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消息(杨云):“念好‘山字经’,关键在于绿色思维。”9月5日,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油茶产业基地内,家住丹阳村的茶农肖友良正在给油茶做林间管护。昔日的荒山秃岭,现已是满目葱茏,绿意盎然,漫山遍野生长着茂盛的油茶树。
“山上是油茶种植基地,山下是油茶加工企业和万山生态电商园,生产链直接对接市场链。”肖友良介绍说,他成立的丹阳生态油茶有限公司,除了将自家40亩荒坡种上油茶,还带动了同村300多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发展油茶产业。
把荒坡栽上油茶,万山农业部门会按亩给补助,挂果后茶农还能获得销售收入,以前无人问津的荒坡成了人人争抢的“金土地”。在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政策的推动下,丹阳村整合各类资金建设了油茶产业基地3400亩,有366户农户以土地、资金等资源入股参与发展生态产业脱贫。
丹阳村的发展是贵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将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为转型优势产业。
万山矿山公园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供图 万山区委宣传部)
万山重点发展以大棚蔬菜为主的绿色产业,农业“短板”被做成万山的绿色“长板”。2015年万山引进九丰农业打造4A级现代农业博览园,不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旅一体每年还吸引数十万人游玩、体验、度假。
如今的万山,山林绵延,郁郁葱葱,产业兴旺,游人如织,一片青山绿水,然而5年前可不是这番景象。万山曾因盛产丹砂闻名全国,水银产量曾是亚洲第三、中国第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矿产资源枯竭,2001年5月相关企业被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此后10余年间,万山发展缓慢。
因矿而热闹繁荣起来的山地小城,曾经接纳着来自大江南北的移民客,在这里安居乐业。然而,工业文明的繁华因矿而兴也因矿而落,不到半个世纪,资源枯竭的重重忧虑现实压力接踵而至。
万山经历了“蜕变”的阵痛,“涅槃”的煎熬。2009年,万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1年,铜仁撤地设市,万山改“特区”为“区”,转型脱困就此进入新起点。
万山矿山公园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供图 万山区委宣传部)
如今,这片山地被改造为国家矿山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无中生有”的旅游景观,神奇曼妙,宛如中国画写意山水间呈现一个新的世界,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涅槃重生,“千年丹都·朱砂古镇”新万山名片渐渐声名远扬。就在近几年,曾经富藏矿产的大山里被霓虹布满。每年夏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及海外洞穴爱好者走进万山,体验矿山公园魅力。废弃的矿洞被打造成时空隧道,悬崖上的栈道变成玻璃栈道,破旧的办公大楼变身为餐厅、电影院、博物馆等。
不卖资源卖风景,万山走出了一条依托生态旅游实现绿色崛起的新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家人还从破旧狭窄的矿山家属区搬进了保障房。”新家新业,推动着矿二代吴计系个人梦想。
与此同时,万山坚持“工业绿色化”。2015年,万山关闭一批污染企业,重点培育绿色新兴产业。万山把全区50多家朱砂加工企业全部纳入朱砂工艺品产业园,做大做强独有的朱砂产业。同时,还引进投资20亿元人民币、年产15万辆的万仁新能源汽车项目。截至2017年,万山仅城区面积就增加到24平方公里,常驻人口增加到27万,城镇化率达47.2%。
城区生长,万山却并未“摊大饼”,而是走“景城融合、产城融合、教城融合”的城市化新路,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新城。当地居民每日晨起日落,走出家门,沿着改造的观光步道散步、慢行、遛狗、跳舞。
“资源挖完了,资源下面的文化还在。”万山人认为,“而文化恰恰是绿色发展的‘根’与‘魂’,旅游与文化两者相互融合,能产生‘1+1>2’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