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贵州黔南罗甸县大关村:苦干实干劈石造田拔穷根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18-11-11 17:52:48

  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消息:走进黔南州罗甸县大关村,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块块田地郁郁葱葱,虽然已进入初冬时节,但村落里却散发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村民们提锄荷担,在不久前收获了庄稼的田地里又种上了白菜。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力更生,这是大关村村民质朴的品质。几十年来,他们战天斗地、劈石造田,谱写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脱贫致富之歌。

  罗甸县地处滇黔桂喀斯特石漠化中心区,境内部分地区无土缺水,石漠化严重,被评价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区域”,而大关村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地理环境恶劣,村民们种不了水稻,只能在山间地头种一些玉米,还要经常面临吃不上饭的窘境。 

  没有田没有地,那就自己造。为了解决村里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1983年底,村民何元亮、李必兴、李必先3人率先在村里劈石造田0.2亩,当年收稻谷25公斤,揭开劈石造田的序幕,之后,村里的人相继加入造田的行列中

  田小故事多。村民王明光因为夜以继日地拼命造田,导致过度疲劳,在点燃炸药导火线后挪不开脚步,被炸药炸伤一只眼睛,炸断右手的三根手指,因此这块田被命名为“血田”。后来,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被大关村的造田事迹而感动,免费提供了6管炸药,大力扶持村民造田。截至1995年,大关村累计劈石造田900余亩。

  在1984年到1997年的13年里,大关村村民锤敲锄挖,肩挑背扛,在贫穷与饥饿中战天斗地,共克时艰,一步步探索着脱贫之路,流血流汗造出了“大关第一田”“血田”“老少田”“结婚田”等一亩亩田地,彻底摆脱了吃不上大米、吃不饱饭的日子,并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大关精神。

  当初在村里率先造田的李毕先老人如今已经有81岁的高龄,但身子骨看上去还很硬朗,他在谈到当初劈石造田的经历时自豪地说道:“现在很多人靠政府救济也能吃饱饭,但是我们不等不靠可以挺直腰杆。”

  过去,老一辈大关村人靠着对温饱生活的向往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不懈,他们永不服输的劲头也影响激励了新一代大关村人以及大关村周围的人。

  今年42岁的石文江是罗甸县边阳镇深井村人,他1999年退伍后在河北保定做了八年的糕点生意,但随着做糕点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他的生意到后面经营得愈发艰难。后来,石文江了解到野生岩黄连对消炎、治疗肝脏的效果特别好,但在市场上售价达到四千元到五千元一斤,价格十分昂贵,因此他决定改行,回家种植岩黄连等药材。

  说干就干, 2013年石文江和亲友在大关村里成立了一个专业种植合作社,并经过多方打听从河北请来技术员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育出岩黄连苗,与此同时还流转了村民们的山地用来种植岩黄连等中药材。

  目前,石文江等人成立的合作社以每天80元到100元不等的价格请村里的贫困户来合作社务工,仅2017年一年,该合作社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并带动了大关村2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如今,大关村人吃不饱饭的日子已成为历史,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大关精神”依旧激励着新一代大关村村民乃至更多的人积极进取、奋发拼搏。(文 田秋情)

阅读
 
编辑:岳旺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