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韦波:以传统文化创新路 让布依刺绣变产业

多彩贵州网2019-05-08 10:46:22

  2018年1月31日,韦波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来自黔西南州普安县江西坡镇茶场社区丫口田的韦波,早年曾开过驾校,当过村干部,干过个体户,还外出浙江余姚打过工,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把当地濒临失传的布依族刺绣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乡亲们的致富路怎么走?布依族刺绣文化如何传承?这些都是摆在韦波面前需要逐一解决的问题……

  商机数次未成果

  入夏前的普安县江西坡布依茶源小镇,周围茶山连片的翠绿笼罩在清晨薄雾里,仿若披上一层面纱的少女,温婉娇羞楚楚动人… …

  近日,记者走进这片美丽的风景线,前去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普安县江西坡镇茶场社区丫口田的韦波。

  来到该镇新市民居住区,只见远处是茶山云雾缭绕的朦胧,近处是普安县伟鲜布依族纯手工服饰加工厂布依刺绣产品展示区,入口处的三块牌子豁然醒目。

  走进店里,记者见到了韦波:身着布依族服饰,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眼神平和却透着坚定的执着,话语间不疾不徐------

  一番介绍后,韦波动作娴熟而沉稳的坐到茶桌前,烧水、洗杯、看茶一气呵成,他的故事便在这泡普安红里说开来。

(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韦波:以传统文化创新路 让布依刺绣变产业

韦波指着照片给记者介绍创业经历

  2004年,韦波自家的久居老房破旧得几乎要“摇摇欲坠”,他随即东拼西凑把老房子改建成新房。这一改建不知不觉欠下外债8000多元。这笔钱对于当时本就拮据的韦波家来说不是小数目,思来想去韦波决定和妻子一同赴浙江余姚打工还债。

  天有不测风云,刚到余姚还没站稳脚跟,妻子突发疾病身亡,所幸韦波的不幸遭遇得到了浙江省相关人士的关心和慰问,不但免费为他料理了后事还给了他一笔路费帮助他返回家乡。

  韦波痛定思痛,决心从此以后再也不外出打工,要想办法在老家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可是创业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2005年,生在茶山的韦波做起了收茶青卖的生意,可由于没经验又不懂市场行情,尽管干得很投入最后还是血本无归。

  之后的几年,他凭着自己坚定的创业信念陆续捕捉到市场商机,但几经周折还是以失败告终。

  “生意场”失意的韦波时来运转,“情场”终于迎来新的春天。

  当地姑娘王伟鲜,时年27岁,被韦波毫不气馁的“屡败屡战”精神打动,力排众议,义无反顾和韦波走到一起,并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责任,对韦波的两个孩子视如己出,一心一意支持韦波创业。

  创业迎来新转机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日子让韦波觉得更应该创造一份长期稳定的事业来做,正一筹莫展时,朴实的妻子王伟鲜经常一边捏着手里的刺绣针线一边安慰他慢慢来。正是妻子这个平常的动作激起了韦波的灵感:我还到处找项目创业,眼前妻子做着的刺绣不就是最好的事业么?

  凭着之前的经历,信心倍增的韦波觉得这次的眼光不会错。

  在韦波大量走访和深入了解了本地布依族传统刺绣发展情况后,2013年,韦波与妻子共同创办了布依服饰加工作坊,创业终于迎来生机。

(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韦波:以传统文化创新路 让布依刺绣变产业

韦波夫妇在讨论刺绣制作

  在韦波走村串户过程中,他曾亲眼看到部分农户因不懂手工刺绣老作品的价值,而把那些老藏品用火烧了,或者将绣品转给那些外地布艺推销商人们置换。

  看着这些稀缺的纯手工作品就这样毁于一旦,韦波和妻子心疼不已。

  “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这些难能可贵的布依族文化就真的被断送掉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个现状。”夫妻俩想法不谋而合,双双自掏腰包主动到各村各户去把那些有年头的老绣品收集回来,目前部分放在自己加工厂里,部分借给了当地相关展馆用。

  这些绣片中有的比他们自己年龄还大,除了看上去有些老旧外,针脚布线没有一丝一毫的破损。

(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韦波:以传统文化创新路 让布依刺绣变产业

韦波的妻子王伟鲜向记者介绍刺绣难易花色

  加工坊起初招不起工,只有妻子一个人,又是绣娘又是设计师,成效甚微,加上花了很大部分投入在老绣片的收集上,韦波又将面临新一轮危机。

  韦波决心再一次“负债前行”------向当地金融机构贷款12万元收集更多的老绣品、扩大生产规模。

(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韦波:以传统文化创新路 让布依刺绣变产业

韦波收集回来的老绣品

  2014年,韦波将自家的平房加盖一层,将加工坊从镇上搬到农村自己家中,绣品花色从10多个增加到100多个,他开始尝试从村里请一些刺绣手艺娴熟的妇女来帮忙。2016年,作坊逐步扩大成布依民族服饰加工厂,并固定聘用了7名当地布依族妇女作为绣娘,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2017年,加工厂采取外派刺绣的做法,让300多名布依族“绣娘”在各自家中加工,其中38人来自贫困家庭,每人每月大约增收2000元。

  指尖绣出新生活

  看着日渐好转的事业,韦波不忘初心,始终想着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除了聘用巧手绣娘,韦波希望能最先带动当地的贫困户就业。

  在韦波的服饰加工厂,绣娘潘小占是本地的精准扶贫户,2014年,潘小占的丈夫不幸摔伤致死后,她一个人带着4个娃娃,生活特别艰辛。韦波把加工厂搬回来后,就请她来厂里上班,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2017年,韦波又帮助她申请国家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把房子翻修了。现在,她一家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生活也正一步步好起来。

  精准扶贫户岑正英家也很特殊。丈夫是残疾人,家里有两个孩子,平时就靠岑正英一个人到外打工勉强维持生活。2015年回家过春节,韦波把她留下在自己厂里做工,既能照顾老人又能管好孩子。现在每个月能够收入2000多元,两个孩子也送到普安县城一小读书。

  记者正和韦波聊天时,一个头戴土布白帽、系着围裙身穿蓝布民族服装的妇女拘谨地站在门口,用记者听不懂的布依族语言询问着。

  该妇女名叫罗敏,细寨村精准扶贫户,目前在该社区做保洁员的工作,虽然从小有刺绣功底,但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她怕自己的刺绣不符合标准,所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先来打听打听。

  “我是听到起周边有人讲可以来这点领东西回去做,我就上门“取经”来了。我从小就会这门手艺的,只是我们不像他们经过专业培训那样手快,就是慢慢做呗,做得了多少做多少,能增加收入总归是好事噻。”罗敏爽朗的笑着说到。

  得到韦波答复可以领绣品回家做,罗敏十分高兴又存疑虑,“我们喜欢做、也想做,就是怕做了销不出去。因为我们做出来的绣品完全是我们手工一针一线的,难做嘛,怕卖贵了没人买,卖便宜了自己又老火,就是有这种顾虑。”

(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韦波:以传统文化创新路 让布依刺绣变产业

从村民那里回购回来的加工半成品

  韦波又耐心细致的给罗敏进行解释,在得到韦波说“不愁卖不出去、只怕做不出来”的允诺后,罗敏高兴地站起来边往外门外走边说“只要销得出去们,我们做起也有劲头得很哦”。

  像罗敏这样登门求活的情况,几乎天天在韦波的服饰厂上演,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刚刚从大山里搬来的新市民。

  “我不但要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就业,带领大家一起改变家乡面貌一起脱贫致富,把布依族文化传承发扬下去,我还要把家乡的茶叶优势和民族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韦波信心满满的对记者说到。

(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韦波:以传统文化创新路 让布依刺绣变产业

  目前,韦波在传承民族文化中,免费召集有兴趣的中老年妇女和假期中小学生进行民族服饰制作培训班,带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

  茶中渗透布依文化

  而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纯手工作品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欣赏,销售市场也变得紧俏,部分商品已远销美国、德国等地。但毕竟艺术产品的消费市场有限,如果要长足发展还必须有更广消费市场才行。夫妻俩一合计,决定还是围绕本地最有优势的茶叶来做文章。

  按照韦波的规划,就是要把民族刺绣文化融进茶叶和旅游中结合销售推广。可要把这看似不搭界两者进行融合,做起来比想起来更加困难重重。

  韦波开始马不停蹄进行尝试,经过反反复复的推翻重来,眼下,公司正采取“在茶叶包装上融入刺绣设计、将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刺绣结合、成立茶叶合作社、从源头进行深入融合”的方法,把刺绣、茶叶、旅游真正结合起来,打造文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

  目前,韦波自有茶叶基地现共5500亩,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精准贫困户”的模式,将当地布依人家茶叶合作社纳入了旗下,该合作社下面有四个分厂已投入使用中。由服饰加工厂联合创办的贵州南中源茶旅有限公司正在申请茶叶濮安红商标注册,突出古茶籽发源地属性,着力针对市场不同需求打造高中低端分层次文茶旅产品。

(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韦波:以传统文化创新路 让布依刺绣变产业

普安红刺绣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韦波和妻子在靛染基础上创新出来的“茶染”布艺刺绣,让原本的传统布料焕发新生机,孕育出传统“布依蓝”之外的“布依咖啡蓝”,而且据其检验结果,茶染采用的都是纯天然植物原料,制作出的布艺品将更贴近自然、散发清香,更有益于助眠、养性等保健功效。

(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韦波:以传统文化创新路 让布依刺绣变产业

伟鲜服饰加工厂自己织染的围巾

  已有雏形的茶叶店紧挨在布依服饰销售门店旁,记者颇有兴致的和韦波聊着。

  “一想到就立马进行尝试了么?”

  “哎哟,你是认不得有好伤脑筋哦。”憨厚的韦波腼腆的笑了。“但再伤脑筋我也要坚持干出来,才对得起父老乡亲们,才对得起我现在这个人大代表的身份。”

  2017年,韦波参加了贵州省民族文化发展研讨会,他提出了“精加工产业链最大化老百姓创收利益”的想法引起与会人员的高度共鸣。

  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韦波在两会上提出“对民族地区发展农特产品予以特殊支持”的建议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复。

  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韦波参加了中国高端圆桌茶叶论坛会,他将事先准备的一百斤普安红做成了五百分伴手礼,分赠给大家。并在会上提出了“产业发展为老百姓增收的同时要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得到国内各著名茶叶专家和国家农业农村部的认可。

  说干就干的韦波,回来后立即联系有关部门,现在家乡环寨路、民族茶文化中心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

  记者来到环寨路施工现场,已经平整出来的泥巴路蜿蜒盘旋,轰隆隆的机器声正在作业着。

  “我的目标就是做一个产供销一体化融创型企业,一是感恩,二是继承民族文化刺绣技艺,三是带动老百姓就业创收致富。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回来了就不想别的,一心只想着怎么带领着父老乡亲们发家致富奔小康,不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誓不罢休。”就在记者即将结束采访时,韦波掷地有声的说到。

  按照韦波的规划,他的服饰加工厂,是要把周边能够有旅游、有少数民族、懂得刺绣的群众都集合起来,为他们找到一条指尖技艺变现的市场道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黔西南州旅游推介大使的韦波,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把家乡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谋一条带动发展地方经济、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有效把传统文化与时尚融合以取得利益最大化的未来发展之路正逐一实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韦波感到任重道远,充满憧憬。  

  记者手记:

  在韦波的服饰加工厂里,韦波自己创作了一片感恩墙,他把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都唱进了自己创作的布依山歌里,他对布依文化的传承重任也体现在了陈列着的老绣品物件上,毕竟这样的绣片向我们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古老民族的手工之作,更是一门难能可贵的艺术,亦是老百姓当初的一副鲜活图,是他们生活的历史记录。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样的传承对于人们不仅仅在于那一分一秒的相视,更在于背后的联想与思考;这思考关乎美,关乎善,关乎历史,也关乎未来——这些绣片所展现的图案,都有自己的故事。读这些故事,可以刷新很多我们之前欠缺的认知,也可以丰富我们受限的眼界,让我们铭记过去、奋斗当下、继往开来。(作者  金凤)

阅读
 
编辑:周文进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