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遵义市:打造乡村人才振兴“智”高点
2022-12-01 11:10:38来源:农民日报编辑:罗淼责编:卢佳静

  “水稻亩产量从900斤提高到1100斤,多亏了邵专家的指导。”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狮溪镇田源合作社理事娄方书对邵鹏满怀感激。

  娄方书口中的“邵专家”,就是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专业,现任狮溪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的邵鹏。

  “把鸭子投放在稻田中养殖,鸭子可以吃草、吃虫,鸭子粪便可以当肥料,科学地生态循环,不破坏环境。”这就是田源合作社推广的“稻+鸭”生态种养模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遵义市深入实施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双培养”工程,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内强“领头雁”,乡村有了“主心骨”

  “丁书记,我们家的猪好像生病了”“我栽的辣椒要绝收了,丁书记,今年太干了”……这位在村民有困难时就会想到的“丁书记”,便是湄潭县抄乐镇河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丁玉。

  2020年初,了解到遵义市启动了村级组织“双培养”工程后,丁玉便及时报了名。在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乡村振兴市级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后,她干劲更足了,经常向挂帮领导、农技专家请教,逐渐成长为农村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深得当地村民信赖。

  河坪村还通过引进马桑菌林下种植技术,全面发展林下经济,改原木种植为菌棒生产,将年产值从30万元提升至100万元。259家农户从生猪养殖、林下种植中获得分红211.8万元,合作社增收51.3万元。同时还组建了蔬菜专业合作社、肉牛产业合作社等,帮助留守老人、妇女实现本地就业增收。

  自2019年实施“双培养”工程以来,遵义市先后从村“两委”成员中动态培养了市、县两级领军人才563人,从中职学校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遴选培养村级后备力量13749人,其中1637人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中进入村班子,较好释放了村级组织领军人才“矩阵效应”。

  下沉“智囊团”,产业有了“路线图”

  “要注意降温天气,及时给蜜蜂补充水分和营养,注意水要清洁,最好每隔3天对蜂场消毒一遍。”近日,在正安县安场镇正江村养蜂基地,国家科技特派团成员韦小平正跟养殖户交流蜜蜂养殖技术。

  “老师们来得太快太及时了,这几天我的蜂场出现了一小部分死蜂,昨天刚在群里咨询,今天就过来告诉我怎么预防和处理,有他们在,我养蜂更有信心。”蜂农包远强说。

  在统筹选派好科技特派员的同时,遵义市还结合各地实际,选派了一批曾担任正科级及以上实职的领导干部到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

  60多岁的原遵义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罗吉胜,到播州区洪关苗族乡小坝场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已经有两年多了,察村情、访民意,抓组织、强队伍,捋思路、调产业……他总是忙碌在田间地头。

  据悉,遵义市目前选派了26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和334名科技特派员进驻乡村,举办农业技术培训会6000余次,实地开展技术指导1.5万余人次,帮助解决农业产业技术难题9000余个,推广新技术606余项。

  回引“农创客”,农民有了“新职业”

  山野间上千只大小不一的梅花鹿围栏而聚,有的精壮,有的灵巧,或依偎休憩,或埋头食草。这些梅花鹿的主人是绥阳县青杠塘镇野茶村村民赵伟,2016年至今,在外经营药材的他返乡创办梅花鹿养殖场,一直潜心经营,成了绥阳县梅花鹿养殖能手。

  “6年时间,赵伟采取‘公司+支部+农户’模式,壮大了村集体,也带动了70余户群众通过养鹿、务工、种植黑麦草等途径增收致富。”野茶村党总支书记骆俊伟说。

  在仁怀市苍龙街道水塘村,“90后”返乡创业青年李杰正在精挑细选每一把角制梳,打包装箱发往沿海城市。2020年3月,在省外一家梳子厂务工多年的李杰,通过水塘村党支部的帮助,创办了仁怀市艺佳人梳业有限公司。

  “现在一天可以加工300多把,工人每月平均工资基本可以拿到5000元。”李杰介绍,他们提供岗前培训机会,普通村民能快速上手,已经帮助16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对于未来,李杰有着清晰的规划,利用互联网开拓线上市场,把工厂扩大,继续向外招收员工,帮助更多村民就业增收。

  遵义市通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村实用人才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方式,让许多像赵伟、李杰一样的农民工成为“农创客”,让一大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在乡村一线各尽其才、大显身手。(王思沛 杨雄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