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脱贫绿贵州
雷山鱼酱借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雷山鱼酱就火了,不仅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网上销售也相当火爆。
李雪李庆红周静摄 (贵景网发)
都匀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的主产区,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以茶带旅”,名茶与胜景结合起来,为村民带来滚滚财源。
盛华职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与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公司共同设立了民族文化传承中心,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就业的同时,帮助当地贫困学子走出大山,改写命运。
寨沙侗寨
编者按
近年来,贵州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依靠生态发展经济,不少贫困山区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脱贫路子。来吧,请跟着记者的脚步,从惠水县开始,到都匀市,至雷山县,再抵达江口县,见证这条生态脱贫之路造就的美丽光华。
惠水
教育扶贫改写命运
罗琳花现在有一份令同龄人羡慕的工作,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秘书。
可是四年前,来自农村的罗琳花收到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考虑到家里的贫困,还一度犹豫要不要上这个学。
但是,盛华职院针对贫困家庭的一系列政策,最终打消了罗琳花的顾虑——她可以享受学费全免和助学金,每月还可领到300元钱的生活补助。
于是,罗琳花进入盛华职院民族文化传承中心进行学习。三年求学期间,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拿到了出售手工艺品的分成。
一个贫困农家少女在盛华特色教育扶贫政策下,从深山走入城市,有了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有了书写别样人生的机会。
贵州盛华职院位于惠水县百鸟河数字小镇,它是由htc董事长、台湾企业家王雪红、陈文琦夫妇捐助兴建的公益性慈善大学。
目前,这个学校有2800名学生,近90%来自贵州农村。
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省份,贵州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扶贫减贫任务,尚有493万农村人口亟待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盛华职院探索了一条“教育+产业”的扶贫路子,试图以教育改变贫困学生的人生,为他们的家庭带来希望。
目前,学校已形成一整套、成系统,覆盖所有贫困生的教育扶贫体系,包括新生奖学金、奖优扶贫、劳动扶贫、特殊扶贫、诚信扶贫和志愿者爱心帮扶等。
比如,在针对盲人学生的特殊扶贫中,免收学费、书籍费、住宿费,每月发放400元生活费,每年提供1000元往返交通费。
学校针对贫困县赫章的学生有专门的扶助政策,已有60名赫章籍学生享受三年免缴学费,这项扶持还将持续两年。
学校还通过倡导诚信扶贫,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诚信扶贫政策中,学生可以申请6000元帮扶资金,用以解决生活困难;毕业后,如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需连续10年将收入的3%捐赠回学校的帮扶基金,以爱心接力的形式继续帮扶在校的贫困学生。
另外,学校还支持有创业能力的贫困学生积极创业,免费提供门面和水电费用,让他们零成本开始创业梦想。
在教学实践中,盛华职院还注意同国际接轨。2011年以来,来自欧美和香港的115名志愿者到这里教英语,他们每天不只是单纯上课,还同学生一起运动、一起生活。
目前,盛华职院的“项目驱动化”教学初见成效,培养的学生“毕业能就业,就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顶岗成骨干。”
都匀
“以茶带旅”招财进宝
螺丝壳山边的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是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的主产区。
这里风景秀丽,拥有瀑布群、溶洞群、珍稀动物、毛竹、海花草等特色景观,天然资源丰富,却因天气多雾,不适合种粮食。
但在距离都匀市区24公里外的螺丝壳山上,却偏偏长出了声名赫赫的都匀毛尖。
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环境使得毛尖镇坪阳村的毛尖茶产业获得了大发展。
都匀毛尖远销海外,而曾经吃不起粮食的村庄变成了贵州最美茶乡。
48岁的张光辉是都匀市螺丝壳河头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据介绍。该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目前由146户茶农组成。
“刚成立合作社的时候,只有我拉着八户茶农一起干。”张光辉说,当时,合作社全部茶叶种植面积加起来只有300多亩。
“从2004年开始,中央出台了退耕还林的政策,在都匀,则是退耕还茶。”张光辉说,政府给每亩茶园补贴700元。
在政策鼓励和茶农的积极参与下,合作社的茶园面积增加到现在的5400亩。
合作社成立后,筹资建立了正规的厂房,张光辉也多次到贵阳参加茶叶加工的培训,自愿加入合作社的茶农越来越多。
现在,毛尖镇成为都匀现代高效茶叶产业示范区核心区,现有茶园面积10万余亩,可采茶园5.5万亩,茶叶产量1250吨,茶企业16家、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23家,茶产业已经成为毛尖镇的经济支柱产业。
毛尖镇素有“天然氧吧”之称,不仅有广阔的茶园,还有优美的自然景观。现有的自然景点有弥勒山、打奶河峡谷、天落水瀑布、平江瀑布、金钟仆地、山皇庙、梁伞石等。
目前,除了传统的茶产业,毛尖镇坪阳村还开始打造生态茶叶旅游线路。
都匀市已拿出专项资金2000万元,聘请专业策划团队打造“云端茶海”茶旅一体化度假景区,将毛尖镇坪阳村小环线建成茶乡生态旅游、茶文化休闲度假中心,开发高山滑草、滑翔、茶主体公园等项目。
近几年,每年自发到螺丝壳观光旅游的人数达4万余人次,螺丝壳景区已成为都匀市民近郊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在绿色发展思路的指引下,近年来毛尖镇以茶带旅、茶旅结合,力将毛尖镇打造成“毛尖茶+旅游”的生态发展型乡镇。
雷山
“互联网+”富了苗家
当了多年贫困户的杨志成,去年终于摘了“贫困户”的帽子,他家有12亩茶园,去年收入5万元.
今年春天,他家的茶叶也已基本采完。在雷山县成祥乡雀鸟村,去年与杨志成一起销号“贫困户”的共有7户村民。
雷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被列为全省13个帮促发展困难县。
处于生态保护区的雷山县,没有条件发展工业,如何脱贫?
既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又有民族文化资源的雷山因地制宜,把资源优势与农村电商创造性紧密结合起来。
今年1月,雷山县成立了贵农网县级电子运营服务中心,总投入180万元,集运营、服务、体验、展示、创客、孵化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容量、产业化的电子商务运营中心。
目前,雷山还建成乡镇电商服务站8个,村电商服务点154个,实现了电商网点乡镇村全覆盖。
有了农村电商,如今,西江特色产业、苗族村赛、建筑、传统工艺以及独特的饮食文化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西江村民年人均收入从之前的2000元增加到了10000元以上。
最直观的“摇钱树”则是青钱柳。青钱柳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其芽叶炮制成茶叶后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今年三月底,望丰乡三个村的贫困户收到了16000棵青钱柳树苗,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这三个村预计种植1000亩青钱柳。
这只是雷山县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一个小小镜头。
近年来,雷山县鼓励和扶持当地群众发展茶产业,已建成优质茶园基地15.7万亩,实现全县人均1亩茶。去年,该县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9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自茶叶的达2000元以上。
“人均一亩茶、户有一巧匠、村村通电商”,这是雷山县委书记黄清发为该县科学扶贫、特色脱贫做出的总结。
目前,雷山县已经对全国贫困户完成了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
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雷山的特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2015年,雷山减少贫困人口8300余人,实现整县“减贫摘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810元。
江口
生态旅游“带红”侗寨
寨沙侗寨是坐落于梵净山麓江口县太平乡梵净山村的一个民族村寨,共有84户304人。
寨内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良好,占尽旅游发展优势。
然而,由于没有精准发展定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摘不掉贫困的帽子,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
“寨里的姑娘往外跑,小伙只能靠给游客抬滑竿卖苦力吃饭。”村干部口中这段“顺口溜”,描述了寨子过去的窘境。
如今,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2015年,寨沙接待游客总数达80万人次,村民收入已达到2.8万元,在全县率先迈进小康。
寨沙村民杨元菊全家四口人,过去年收入不到4000元,生活很是困难。
如今,办起农家乐,一年收入二三十万,旅游旺季“一天的收入顶过去一年”。
从一个贫困落后的民族小寨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致富范本,寨沙侗寨有何变身之法?
寨沙乡村旅游开发之初,乡亲们缺乏资金。在国家旅游局、扶贫办等部门的支持下,江口县果断整合资金4000多万元投入旅游基础建设,在寨沙侗寨修建了风雨桥、吊桥、侗寨停车场、江梵旅游公路、梵净山旅游环线、盘溪至黑湾河景观大道等设施,小寨面貌一新。
同时,县里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予以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逐步解决融资难题。
针对寨沙乡村旅游起步后缺乏市场运作经验、接待水平和经营效益低下的状况,该县通过组建旅游开发公司打了个“翻身仗”,从提高游客体验入手,保证了客流持续增长,稳步扩大寨沙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寨子发起的农民旅游协会,则负责协调规范旅游开发的各项事务。
身兼协会成员、公司员工与村民多重身份的乡亲们,还可以在政府与公司在旅游开发与乡亲们利益发生冲突时从中斡旋,润滑了三者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
寨沙侗寨在生态旅游扶贫开发中的这套“政府+公司+协会+农户”的四位一体“组合拳”,通过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协会管理和农户参与,推动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不仅如此,为把侗家文化融进民俗旅游,该村特地请来侗族专业老师为农户培训表演才艺,重点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大歌》。
这样一来,乡亲们靠山吃山,还能用民族文化赚钱,寨沙生态旅游想不红火都难。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寨沙示范带动下,梵净山下的云舍、鱼良溪、桃花源、芙蓉坝、团龙等地,陆续出现了一批乡村旅游集群,铜仁乡村旅游扶贫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走上小康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