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正大镇麻洞、多劳、塘边等6个村500余村民、学生、演员在麻洞村进行苗族花鼓舞培训,为春节期间花鼓表演做准备。
村民在练习打花鼓
培训现场,参培村民在花鼓非遗传承人、鼓王龙云辉的辅导下,舞动着手中鼓棒,敲起了猴鼓、推磨鼓、插秧鼓等,神采飞扬,热闹非凡。
村民在学习花鼓相关知识
正大镇瓦窑村是松桃苗族花鼓艺术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据龙云辉介绍,我县花鼓主要有迎宾鼓、喜庆鼓、拦路鼓、叙事鼓等80余种类型,表现为祭祀、劳作、休闲等生产生活场景,摹仿动物形态,抒发苗族人民对劳动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苗王城花鼓队
“花鼓舞是一种无伴奏原生态群体舞蹈,有120多式,200多种打法,表演的场合多是祭祀、耕作、庆贺、招亲、迎宾、玩年等。”龙云辉说。
老年人花鼓队
为了传承苗族文化,2013年成立了花鼓协会,截止日前,已发展会员107名,形成在瓦窑片区多劳村、麻洞村、塘边村等村村民做到人人学花鼓舞、个个会打花鼓的良好氛围。同时广泛开展花鼓培训,不定期到各村寨开展花鼓培训,松桃县把花鼓带进了贵州大学、贵州民院、松桃各中小学等校园,吸纳了花鼓爱好者6000余名,培训学员5万余人次。
县民族中学花鼓队
除此之外,松桃县还把花鼓引入课堂及景区。“把花鼓舞艺术引进课堂,不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也是将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还将花鼓舞改编成花鼓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习花鼓操。”松桃民族中学花鼓舞教师吴志勇说。
县职校学生在表演花鼓操
松桃苗王城成功打造成旅游景区后,把苗族花鼓、绝技、苗歌等特色民族引进景区,丰富景区文艺文化,解决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据了解,该镇因打花鼓在苗王城景区当演员有35人。
县职校花鼓操
塘边村村民龙海蓉从小喜欢打花鼓,苗王城景区建成后,来到苗王城当演员,月收入2000余元。
正大镇多劳村村民打花鼓欢庆新年
“我们在景区平时每天演出一场,周末两场,就是打花鼓、唱苗歌、跳一支舞蹈,晚上还可以回去照顾家里,比以往出去打工好多了。”龙海蓉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
当前,打花鼓已成为松桃各族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种民族体育活动,不论是民间传统节日、喜庆丰收、盛大活动、迎接贵宾,还是农闲时节自娱自乐,都可见到热闹喜庆的打花鼓。
盘石镇小学生在学习打花鼓
据了解,1994年,正大乡瓦窑花鼓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2005年,松桃“花鼓舞”被列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9年起,随着贵州省和国家的有关艺术团成功出访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得到了中外观赏者的高度赞誉,被中外学者和游客称赞为“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作者 龙元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