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末贵州省常住人口3580万人
2018-04-16 09:39:00  |  来源:贵州日报  |  编辑:罗奇波

  日前,贵州省统计局公布《2017年贵州省人口发展现状分析》报告。2017年末,贵州省常住人口达3580万人,较上年增加2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58%,在全国排第十九位。

  分市州看,毕节市常住人口最多,为665.97万人,其后依次是遵义市(624.83万人)、贵阳市(480.20万人)、黔东南州(352.37万人)、黔南州(328.09万人)、铜仁市(315.69万人)、六盘水市(292.41万人)、黔西南州(286.00万人)、安顺市(234.44万人)。

  《2017年贵州省人口发展现状分析》指出,贵州人口发展现状呈现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显现,出生率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口总量逐年上升,总抚养比继续升高;人口受教育程度上升,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素质相辅相成;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人口聚集效应更加凸显;家庭户规模微幅回升,空巢家庭比例上升;婚姻状况基本稳定,未婚年龄人口性别比失衡等六大特点。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效果显现

  出生率止跌回升

  “2016年以前,整个社区每年登记的二孩数量仅有一两个,2016年一下达到十多个,2017年又增加到29个。”在云岩区东山扶风花园社区,工作人员李小倩对记者说,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出台后,居民生育二孩积极性提高,但仍有一些顾虑,主要担心抚养成本过高。到了2017年,这一顾虑明显减少,出生的二孩也明显增多。

  2010年至2015年,全省0岁至14岁常住人口占比持续走低,直至2016年国家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后才出现回升。2017年,我省出生率为13.98‰,比上一年上升0.55个千分点,为近十年来最高;出生人口50.05万人,比上年增加2.65万人,其中二孩占比48.21%,比上年提高11.10个百分点。

  分析报告认为,随着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全省短期内将迎来二孩生育高峰,对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产生较大压力。建议政府针对生育二孩的特定人群,加大对高龄产妇生育风险的防控力度,加大对教育体系和婴幼儿养护的投入,降低养育成本,不断完善生育服务政策。

  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

  社会抚养压力加大

  4月9日上午10点,贵阳市云岩区东山公园歌声嘹亮,一群老年人欢快地合唱歌曲《老伴》。69岁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她在公园休闲健身近十年了,身边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合唱队从当初的几个人壮大到30多人。

  2010年至2017年,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从302.62万人上升到372.32万人,在全省常住总人口的占比从8.71%提高到10.40%。2017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常住总人口的16.02%,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总数达573.52万人,比上年增加19.3万人。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2017年全省老年抚养比(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为15.48,较上年增加0.17。

  分析报告认为,伴随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生育高峰期(1949年至1957年)出生人口逐步进入老年人口行列,全省老年人口总量将呈现持续性增长。虽然全省15至64岁人口保持在2400万左右,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裕,但其占比逐年下降,加之0至14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断提高,造成社会抚养压力不断加大。

  建议我省加快完善养老助老保障制度,加快城乡居民全覆盖,逐步提高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标准;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把老龄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产业。

  城镇化进程加快

  人口聚集效应增强

  “和我一样,离开老家进城打工并在贵阳居住下来的老乡越来越多。”家住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的邹学华,在贵阳客车站从事货运服务已有十来年。他告诉记者,与他同村的10多个老乡都在贵阳买了房,分别在建筑业、商业等领域打拼。

  2010年以来,我省城镇化率提高了12.2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位居西部地区前列。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02%,较2016年提高了1.87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0.6个百分点的增幅,连续三年增幅位居全国第一位。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由2010年的16.14个百分点缩小到2017年的12.5个百分点。2017年全省城镇人口增长至1647.52万人,较2010年增加471.28万人,年均增加67.33万人。

  分析报告建议,探索建立适用于贵州实际的土地收益返还、土地增值收益补偿、宅基地腾退等机制,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解决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前忧”;建立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制度,着力实现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解决农民工进城的“后虑”。(记者 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