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沿河:因地制宜 山地“生金”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8-07-29 17:59:57

  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报道: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贵州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石漠化分布面积遍及全县22个乡镇。“山高缺水石旮旯,红苕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坐月生娃娃。”这首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打油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石漠化环境带给群众的恶劣体验。 “不能让农民辛苦了许久,最后却赚不到多少‘票子’。”钻进李子林里的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副教授、铜仁市科技特派员、挂职沿河沙子街道科技副主任的张绍阳看着种满山坡的李子林说,“选择产业,是产业扶贫的关键。”

  被农户亲切称作“李子教授”的张绍阳在满是沙子的荒山坡上探索如何改变农民传统的种植模式和多年养成的习惯。 张绍阳说,“比如要种李子,怎么种李子?种什么品种?这是一个新的产业选择。” 已经在沿河工作三年多的张绍阳深有感触,他说,产业选择,是推进产业革命的基础性工程。“产业没选好,功夫就白费,再补救就难。”

贵州沿河:因地制宜 山地“生金”

采摘成熟的李子 (摄影 杨云)

  “荒石山坡上,也就是李子树长势好。”沿河中界镇孙家村52岁的村民孙应龙一家五口人的收入,主要靠卖“空心李”。 为了改变当地贫困积弱的局面,沿河县委县政府抓住本地农民的习惯栽种优势,着力解决“种什么”。结合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以及产业扶贫项目,大力推进“空心李”规模发展,使原本农户零散种植的“空心李”,发展至今沿河县189个村在9.28万亩山坡上栽植“空心李”,年产量超5万吨。

  近年来,沿河县着力打造品牌、畅通销售渠道,创建“沙子空心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连续9年举办李花节,大大提升了沿河“空心李”知名度。 盛夏炎炎,催熟了满山坡的“空心李”。果挂枝头的沿河沙子街道南庄、中界镇孙家村等“空心李”产地引来游客采摘、观光。

  “市场需求是生产的指挥棒。”果农张德明认为,让农民不仅“种得下”,还要“卖得出”、“卖得好”,才是产业扶贫的重点。

贵州沿河:因地制宜 山地“生金”

沿河“空心李”助农增收同时修复生态环境 (摄影 杨云)

  “‘为卖而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什么赚钱种什么,把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等附加值高的绿色优质产品种起来。” 张绍阳认为,市场决定生产,农民收益才能倍增。 路通产兴财聚,伴随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沿河生态产业化激活产业生态化。 李子上市销售以来,沿河21家专业合作社、3家电商企业、57家农村淘宝店已接受网络订单近2万单。

  产业选择,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沿河县还抢抓“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建设机遇,畅通网络销售渠道,探索出一条以产业基地为根本、电商平台为桥梁的电商扶贫新路。 

  近来,如沿河一样的许多贵州山区,围绕山地特色,因地制宜,山地坡度低于15度的耕地,主要改种蔬菜、食用菌等高效作物;坡度在15度至25度之间的耕地,主要改种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坡度高于25度的土地用来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林下经济。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

  把产业选准选好,下好先手棋,注重长短结合,以短养长,这些正成为贵州各地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基本做法。(文 杨云)

编辑:罗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