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色新兴产业看贵州】贵州铜仁:创建大武陵区域“发展样本”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8-09-02 17:41:00

  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消息(杨云):”铜仁之所以为黔中独美,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活该是桃源的深处。世上有美丽富饶一词,却往往是美丽者不富饶,富饶者不美丽,铜仁可以说占得四字。”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对贵州铜仁的不吝赞美。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贵州铜仁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守住了绿水青山,居民的生活也在“依山傍水”中呈现出幸福的模样。一个如贾平凹笔下“美丽富饶”的铜仁,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乌江:贵州铜仁的绿丝带

  盛夏8月,一群水鸟贴江而飞,相隔数米的岸边,思南县市民悠闲垂钓,夕阳余晖中,思南泳协的会员们蹬波踏浪,激起江鱼无数。这样的生态美景每天都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乌江呈现。

  乌江,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是云贵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紧密联系的生态廊道。发源于贵州威宁,流经黔北、黔东、渝东南,全长1037千米,贵州省第一大河。

  78.13公里,是乌江在思南的旅程,流经20万人的县城和7个乡镇,27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100%。思南城区乌江边的污水处理厂内,进水池的浑浊污水,经数十道生物工艺处理后,变成清澈的一级A标水。在思南乌江沿岸乡镇,10座污水处理厂同样高速运转。

  近年来,思南县审时度势、痛定思痛、迎难而上,立足于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决心拆除乌江上的鱼网箱,建设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试点县,加快建成乌江生态经济走廊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自2016年8月以来,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思南县累计拿出资金6000多万元,一举将乌江上73万多平方米的鱼网箱全部拆除,所涉7个乡镇405户渔民全部上了岸。

  “凡是叫得出名字的河流,都能找到负责的河长。”思南县河长办主任张翔说,力保一江清水入长江。乌江流域的水土资源安全对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从水中求食到上岸,不是一个简单的‘换饭碗’问题,从渔民变身农民,也不只是‘吃饭角色’的简单转变。” 中共思南县委书记刘云成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切实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守住绿水青山。在渔民上岸后,思南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动员、鼓励、支持上岸渔民参与绿色发展,广吃“生态饭”。上岸渔民还利用生态补偿款,拓宽绿色富裕新路。 

  如今,思南已培育起生态茶、生态畜牧、优质蔬果菌和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并形成“六个三园”产业布局。其中“三大茶园”总面积已超过17万亩;“三大菜园”全年种植蔬菜(食用菌)达28万亩;“三大果园”分别达万亩;“三大药园”已形成许家坝中药材示范园区;“三大林园”正打造3个万亩油茶林园基地;“三大牧园”正加快创建思南黄牛养殖园和繁育园、生猪产业园。

【特色新兴产业看贵州】贵州铜仁:创建大武陵区域“发展样本”

乌江在贵州铜仁沿河自治县流域内自然形成89千米长的山水画廊 (摄影 杨云)

   “丹青万山画,风情一江流。”乌江在贵州沿河自治县流域内自然形成89千米长的山水画廊,实地畅游沿河乌江发现,“乌江画廊”青山绿水养眼,清新空气养人。乌江离黔“最后一公里”依旧“天蓝、地绿、山青、水净。”

  沿河官方在乌江干流及26条支流实行“河长制”全面治理,强化乌江流域长效化常态化巡查巡视。

  乌江曾是贵州受污染较严重的河流之一。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近年来,贵州更加重视乌江治理工作,发出“铁腕治污不欠新账”和“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强音。

  2015年8月,贵州批准实施《乌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2014年-2020年》,规划共计项目347个,包括工业污染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饮用水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区域水环境整治、环境能力建设等7大类项目,总投资82.7亿元(人民币)。

  桃源铜仁:创建大武陵旅游圈

  云舍坐落在神秘的梵净山脚下,风景秀美的太平河畔,是江口县第一大寨,也是江口土家族文化、习俗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村落,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精美别致的土家族小院里,由农民变成农家乐主人的村民们正在张罗着一桌桌土家美味,准备迎接来自远方的游客。“这里风景如画,民风浓郁,美食很有特色,空气亮的可以看见。”今夏入黔的重庆自驾游游客王梅表示不虚此行。

  梵净山是铜仁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中国进入全民旅游时代,铜仁市看准时机,着力打造以梵净山为核心的龙头品牌,不断扩大梵净山的龙头品牌效应,坚持把山下的文章做足做好。

  在云舍有近30家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0多人。2014年以来,每年每家农家乐旅游收入平均都有十余万元。铜仁市依托梵净山旅游带动效益,着力打造了一批特有的旅游景区景点,江口云舍便是其中之一。

  夜色渐浓,梵净山下,人流涌动,侗歌悠扬。这里是几年前,在市、县两级政府支持下新打造的美丽侗寨——寨沙。如今在寨沙,已有四十余户村民办起农家乐,2017年户均毛收入超10万元。侗寨6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旅游人,户户都吃旅游饭。

  “江口作为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既是铜仁全域旅游发展的先行者,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路者。”江口县人民政府县长杨云认为,“江口将立足良好的生态和区位优势,以贵州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为契机,坚持以构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引领,树立‘全域旅游’理念,为铜仁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累宝贵经验。”

  铜仁旅游如今呈现“井喷式”增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久久为功,厚积薄发的结果。这和铜仁历届党委、政府发展旅游的决策部署和战略定力密不可分。铜仁,文化旅游资源“家底”丰厚。坐拥丰富自然生态资源,境内有著名的梵净山、乌江、锦江,溶洞、峡谷、溪流交相辉映,温泉资源丰富,还有独具底蕴的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让旅游成为铜仁发展的必然选项。铜仁不断做大做强梵净山旅游龙头,挖掘温泉、溶洞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市城乡处处是景。铜仁连续举办多届旅发大会和文化旅游节,连续举办铜仁过大年活动,以节为媒,推动旅游发展。

  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据了解,目前铜仁市乡村旅游经营户已达3000余户,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约5万余人,带动20余万人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目前,铜仁以“全域资源统筹、全域规划统筹、全域景区建设、全域标准管理、全域产业融合、全域综合执法、全域服务旅游、全域领导协调、全域旅游考核、全民共建共享”为路径,着力推进全域旅游体制改革。通过实施全域旅游体制改革,体制机制壁垒不断打破,旅游产业发展关系不断理顺,旅游生产活力不断释放。

  如今,铜仁在贵州旅游版图中成为重要的黔东一极,在黔湘渝鄂大武陵旅游圈中成为耀眼新星。当前,铜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体制改革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市、旅游脱贫攻坚试验区、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造全域旅游新铜仁。

  “要树立痛点思维,推动全域旅游改革实现重点突破。”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认为,铜仁全域旅游建设工作一要处理好做精与做特的关系,二要处理好基础与功能的关系,三要处理好旅游与产业、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分散与集中、做大与做小等关系,四要理顺旅游体制抓改革,五要强化工作措施抓改革。

  未来三年,铜仁市继续大力实施大旅游工程,加快产业融合,推进文旅、农旅、体旅融合,推动实现全域化发展,促进形成时时处处皆可游的旅游大格局。

【特色新兴产业看贵州】贵州铜仁:创建大武陵区域“发展样本”

鸟瞰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的生态冷水鱼养殖基地 (摄影 杨兴波)

  “人才+产业”  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铜仁苏州样板”

  在贵州省思南县鹦鹉溪镇翟家坝村白茶基地,1023亩白茶长势良好,50多名当地妇女在茶园里忙碌。这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江苏常熟协作贵州思南建设的产业扶贫项目。

  “行距1.3米,株距30厘米,要挖出保水沟。”翟家坝村支书李奎说道,“常熟农技人员帮扶我们以来,同吃同住同劳作,搞到现在,这片山坡产业初具规模。”

  以常熟市帮扶资金400万元为引子,翟家坝村同时申请铜仁市级脱贫攻坚基金206万元,思南县级匹配资金131万元,规模流转土地,采取“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起白茶种植基地1023亩。

  2017年以来,苏州常熟与铜仁思南两地互访交流72批705人次,乡镇结对帮扶关系5对,村村结对帮扶关系3对,村企结对帮扶关系1对,累计投入各级财政帮扶资金359.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46.7万元,帮扶资金覆盖贫困村30余个,受益贫困户5000余人,为助力思南脱贫攻坚贡献了坚实的常熟力量。

  江苏苏州常熟派遣到贵州铜仁思南帮扶干部刘飞说:“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助力思南培养一批视野开阔、务实求真、业务精湛的脱贫攻坚干部人才是‘常思协作’扶贫共识。”

  8月28日,贵州铜仁沿河自治县中界镇高峰村,来自江苏苏州张家港市善港村的徐航,穿过山间的羊肠小道,走到龙门组村民罗珍贤的家门口。徐航说明来意,随主人走进矮小的平房,将攥在手中的民情日记和驻村日志摊放在木桌上。翻开驻村日志,高峰村的村情浮现于字里行间。

  高峰村位于沿河东南部,是贵州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146户561人。由于石漠化严重、水资源缺乏,可利用土地少,村民只能"望天吃饭",收益微薄。特别是近年来,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子日渐冷清。

  2017年,张家港市与沿河自治县结成帮扶对子。2018年3月,善港村响应号召,与高峰村建立整村推进帮扶协议。随后,善港村派出精准脱贫驻村工作队进驻高峰村。

  善港驻村工作队一进驻到高峰村后,便意识到党员带头的重要性。工作队的临时党支部与高峰村党支部迅速实现了支部联建,并定期开展"党员承诺"活动,要求每位党员干部承诺,在工作生活中以身作则,为村民做表率。

  同时,通过开展党员信息普查行动,对党员进行规范管理。并且发展预备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逐步完善高峰村党组织建设,在全村每个组都分别设立"党员中心户”。

  工作队实施了一系列"党建+"项目,"善扶康"党员互助健康基金就是其中之一。驻村领队宋海忠表示,希望通过平台作用,发挥党员奉献精神,带动多方慈善力量,增强村民发生大病时的救助渠道,加快高峰村整村脱贫致富步伐。

  目前,高峰村"善扶康"医疗互助基金正式发布,村民在提高居民医疗保障后,又能得到一份叠加保障。宋海忠说,"党建+"项目的实施,将以"不走的党支部"为核心理念,从支部联建、文化共建、产业同建、乡村齐治四个方面着手推进,以党建活力带动精准惠民。

  1996年,中国政府确定了9个东部发达省市和计划单列市与西部10个省市区开展扶贫协作。同年,东西扶贫协作政策正式启动。22年来,东部有关省市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工作体系。

  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启动以来,8个东部城市“一对一”帮扶贵州省8个市州,精准实施了一批优质项目,精准兴办了一批民生实事,精准培养了一批干部人才,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而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谱写了先富帮后富的新篇章。

  厚植绿色底蕴让桃源铜仁生态富起来

  “以前村里放眼望去,全是荒坡,大风一起尘土飞杨。”地处乌江边上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大松村村民曾庆煌说,过去大松村因为滥砍乱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这几年政府号召种树,树种起来,村里的风景美了,乌江水更清了,石漠化也得到有效遏制。”对生态的改善,曾庆煌深有感触。

  多年来,通过反复种植,加上保护措施得当,该村已种植松树和柏树1000余亩。如今的大松村,处处郁郁葱葱,不时传来虫鸣鸟叫。

  行走于铜仁,厚植绿色的何止一个大松村。一个又一个遍于武陵山片区的村庄得益于生态恢复而焕发生机。

  一直“靠山吃山,临水就水”的德江县高山镇洋山河景区村民,对木材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以前乱砍滥伐、诱捕动物的现象经常发生。一段时期,洋山河景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富了一时财路,毁了子孙活路。”近年来,改变发展观念的当地政府为保护洋山河景区生态环境,积极动员周边群众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洋山河再次“披绿”,生态环境变美了,来的游客多了,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也“懂绿”了,不断加入到保护洋山河生态环境的队伍中。

  2002年,铜仁市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到2013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达260多万亩,为铜仁新增森林覆盖率近9个百分点。到2015年,国家累计在铜仁投资17亿元用于退耕还林,全市30万农户直接从中得到了实惠,直补政策深得人心。

  在石漠化治理上,地处武陵山区的铜仁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并合理开发利用石漠化地区水资源,同时加快石漠化地区农业产业发展。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铜仁加快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整合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等涉农项目资金,大力发展油茶、竹子、茶叶、核桃、精品水果、花卉苗木等生态富民产业,以及林药、林菌、林禽、林菜等林下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编辑:杨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