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革开放40年:贵州路通人来财聚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8-11-16 18:38:55

  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消息: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在喀斯特高原上架起2.1万余座桥梁,世界高桥前100名中,46座在贵州。改革开放40年来,在贵州这片热土上,数代建设者前赴后继,设计建设了数量多、类型全、技术复杂、难度极大的座座“飞虹”,不仅让贵州拥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还为这个贫困省份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机遇和信心。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但贵州省群山延绵,沟壑纵横,相互阻隔,修建公路和铁路时遇到峡谷河流就必须运用大型桥梁跨越。如何修建各种高难度“桥”成了一大难关。放眼世界,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很少。在重重困难面前,贵州交通人选择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从梁桥到拱桥,从悬索桥到斜拉桥,2.1万座公路桥梁,把历史上“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贵州,建成了畅通无阻的“高速平原”,为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扫平了障碍。

  平塘至罗甸高速路上的大小井特大桥主桥采用跨径450米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变截面桁架拱,是世界上山区最大跨径的钢管混凝土拱桥。2018年6月30日,该桥顺利合龙,精度达到毫米级。该大桥预计2019年8月全部竣工,年底实现通车,通车后从平塘县到罗甸县只需1个小时,将极大助推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

改革开放40年:贵州路通人来财聚

在建设中的大小井特大桥 

  今年46岁的钟荣炼是平罗高速公路项目办书记、主任,也是平塘特大桥和大小井特大桥的项目负责人。他从1996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23年的时间。谈及贵州近二十多年来在交通和桥梁上的变化,他表示,自己刚开始参加工作时,贵州的桥梁和交通在全国也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位置。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贵州的桥梁不仅在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巨大的飞跃,如今贵州的桥梁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这与近年来贵州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巨大提升有密切的关联。

  今年72岁的黄光秀老人是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大井村村民,据他描述,1962年的时候,从村里到镇上只能走山间田埂的小路;1976年村里修了一条通往镇上的泥巴路,大家可以告别肩挑背磨用马车驮着货物去赶集;2006年,村里通往镇上的公路硬化成了柏油路,到镇上只需要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因为交通条件的改善,村民们都盖上了小洋房,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听说大桥修好以后直接连接高速,老人笑得更开心了。

  大井村村民黄光学今年41岁,他在大小井风景区内经营了两家农家乐,日子过得舒适富足。2010年以前黄光学都是在外打工,景区建成后开始经营起农家乐。由于路况较差,路途遥远,旅游的人不是很多,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后来,政府改善了交通,旅游的人日渐增加,黄光学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在2013年就能买上了私家车。谈及未来,黄光学笑得灿烂,他说道:“大小井特大桥将在2019年底建成,到时候四通八达,旅游的人肯定会增加,我打算把家里的一楼用来开农家乐,二至四楼用来开宾馆,这样不但可以解决游客的吃饭住宿问题,还可以增加我的收入。”

  随着一座座贵州桥梁不断载入世界桥梁发展的史册,贵州公路建设的等级仍在持续走高。而伴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优化,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向贵州集聚,由此而形成的“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不懈奋斗”的“桥梁精神”,促使桥梁建设不断刷新纪录,也使得经济建设活力十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桥梁精神”能够有效地激发贵州人在各行各业后发赶超中挖掘强大潜力,为贵州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图/文 田秋情)

编辑: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