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助推脱贫攻坚

2018-04-11 09:57:59|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奇波|责编:陈梦楠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有力抓手,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已累计推动108.04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其中输出到省外就业50.04万人。

  奠定基础,在健全就业扶贫体制机制上下足“绣花”功夫

  有组织地推动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就业创业、技能提升和收入增长机制是就业扶贫中的关键。而对于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来说,实现就业创业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途径。为此,全省在健全就业扶贫体制机制上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组织化程度。

  建立全省上下联动的就业扶贫工作机制。成立全省就业扶贫工作指挥部,组建9支就业扶贫工作队,选派76名优秀干部到9个市(州)和66个贫困县(市、区)人社部门挂职,将“政策、资金、项目、人员”打包向贫困一线倾斜助推脱贫攻坚。各地选派87名干部到人社厅挂职锻炼,构建了人社系统上下联动的就业扶贫工作机制。

  同时,在人社、扶贫、移民等多部门共同参与下,建立了“省市统筹、县为主体、乡镇为重心、村为主战场、户为基本单元”的就业扶贫攻坚体系,初步建立了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攻坚的大就业扶贫工作格局。

  健全全面精准的就业扶贫工作体系。先后出台《贵州省精准推进就业扶贫工作方案》《贵州省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就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同时,通过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贫困地区劳动力数据库,把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全部纳入实名制管理。开发推广“贵州就业帮”手机软件,实现全省就业创业经办模式和业务流程的统一,以及业务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处理,实现“全省通办、掌上办理、只跑一次”的目标。目前已为137万贫困劳动力建立全程服务卡,开展就业推荐服务294万人次。

  向内发力,打好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组合拳”

  全省上下通过开发岗位、劳务协作、就业服务、全员培训等措施,精准衔接各个工作环节——以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让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有效推进。

  通过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以县为统筹,人社部门整合教育、扶贫、农业等十余个部门培训资源,构建起全省“大培训”格局。围绕乡村旅游、实用人才、民族工艺品制作、农村电商等六大类技能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培训。

  对农村青壮年实施全员培训,使全省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至少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就业技能,逐步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

  极贫乡镇榕江县定威乡的杨云就是受益者之一。2015年通过电商培训,杨云开办了一家农特产品网店,陆续推出家乡特色腌肉、绿壳鸡蛋、定威土蜂蜜等农特产品,不仅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还带动12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此外,还开展省内就业结对帮扶,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区域优势和就业岗位多的特点,建立省内城市间的劳务协作,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并对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主动推荐就业岗位不少于3次。目前,全省已收集就业岗位160.87万个。

  向外借力,构建东西部扶贫协作网络“大格局”

  围绕“政府推动、精准服务、优势互补、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原则,贵州各地加强与协作城市对接,建立以对口帮扶城市为重点、以省内就业为补充的贫困劳动力输出就业渠道。仅2017年就已累计完成培训15008人,其中11575人在培训后实现就业。

  同时,贵州各市(州)已在东部城市成立了60个贵州省劳务协作工作站(服务站),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劳务协作工作网络。

  去年,杭州市就先后两次举办黔东南州春季、秋季劳务协作就业扶贫大型招聘活动,共组织336个招聘企业进场,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

  此外,在抓好“劳务协作基地和培训基地”建设基础上,全省上下不断探索就业扶贫新模式,采取“点对点”方式,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管家帮等用工量大、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对接,搭建劳务合作平台,引入企业下属的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其一头连着企业掌握就业渠道,一头连着劳动力掌握人力资源的优势,构建了“劳务基地—技能培训—上岗就业”一条龙就业流水线,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结业即就业”。(记者 李薛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