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重生 产业转型的朱砂路径

2018-04-23 11:00:36|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奇波|责编:陈梦楠

  “因汞矿资源枯竭而回老家另谋职业,多年后重回到曾经的工地,竟已成为著名景区。”老工人王大发游览万山朱砂古镇后发出感叹。

  朱砂古镇(万山矿山公园)前身为万山汞矿遗址,有着两千多年的朱砂开采历史。上世纪60年代,朱砂古镇为偿还苏联外债作出了巨大贡献,王大发就是万名工人中的一员。

  2009年,万山区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那么,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让千年丹砂焕发新生?

  万山积极探索产业转型之路,把目光定格在文化旅游上,抓住文化是旅游业“根”与“魂”,精准发力走生态路,念山字经,打文化牌。

  于是,引资20亿元重新建设朱砂古镇,并成为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旅游成为造福当地居民的永久性绿色富民产业。

  “在废弃的汞矿遗址上建起了旅游景区,老矿区成为集文化、旅游于一身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涅槃重生之后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万山区旅游局副局长吴秀竹说。

  看到曾经的厂房、矿洞都变成景点,汞矿工人后代樊一帆感慨地说:“‘化腐朽为神奇’让万山从衰败到华丽转身,是生态旅游让万山再次重生。”

  在十多年前,这里整天尘土飞扬,机械轰鸣,矿洞满目,矿渣随处可见……这是靠卖有限资源度过的日子。

  “现在环境变好了,山绿了,我们的腰包变鼓了。”朱砂古镇居民刘学友说。随着生态和工业文明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兴起,那样的日子已一去不返。

  在建设朱砂古镇时,万山坚持产业引领,以产促城、产城融合思路,利用古镇旅游发展盘活相关产业,打造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当地周边群众致富脱贫。

  仅是集旅游工艺品研发、培训、生产、检验、销售、展示于一体的万山朱砂工艺产业园,30家朱砂工艺企业入驻,实现产值近1亿元,带动就业200人。

  谁曾想到,历经630余年地下开采后,留下970多公里的坑道,如今成为绝佳的工业旅游资源,成为了游客眼中的“地上长城”。原汞矿办公区、人民公社食堂、粮店、百货大楼、职工医院等,展现出当年矿区职工的工作环境和文化生活的场所、设施,竟然成为最别致的风景……

  以其独有的丹砂文化和历史意义,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生态特色旅游,朱砂古镇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径,成为贵州绿色经济“四型产业”示范项目和“文化+旅游”打造古镇的发展范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