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护水:念好“生态经”阔步“绿富美”

2018-07-25 13:38:36|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奇波|责编:陈梦楠

  赤水市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这条绿色发展道路究竟是怎么走的?7月24日,采访团记者兵分几路寻找答案。

  太阳初升,20余名记者来到赤水市河滨广场,看着穿城而过的赤水河,和两岸耸立的高楼、繁华的商区,感受着这座城与赤水河和谐共处、共生共长。

  “赤水河流进赤水时为国家三类水质,而流出时则为国家二类水质。”赤水市水务局局长王碧强颇感骄傲地说:“我们对赤水河的生态保护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

  “赤水取得如此成绩的秘笈是什么?”记者们争相发问。

  赤水市环保局副局长王存益介绍,赤水森林覆盖率达82.85%,减少了泥石滑坡对水质的影响;在全省第一个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全覆盖,现在污水处理厂建到了62个乡村;临河200米范围内不能进行规模化养殖,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立起垃圾收运机制,形成了清洁卫生的城乡环境。

  “岸上治理好了,自然水质就好了。”王存益一语道出关键。从2013年起,赤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赤水河生态保护资金4亿余元。

  走进黔老翁醋业公司,参观了解晒醋制作流程,品尝了可口的晒醋饮料,记者们对赤水市的绿色发展道路有了更深体会。公司总经理王春介绍:“制作晒醋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晒。赤水河优良的水质,河谷独有的原料发酵微生物群,形成了晒醋独特的香味和品质。与茅台酒同饮一江水的赤水晒醋,于1915年和茅台酒同获‘巴拿马金奖’。”如今,晒醋已成为赤水的一张名片。

  “赤水河不仅酿出了好酒,还造出了好醋。”经济日报记者佘惠敏感叹,良好的生态对绿色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另一组记者一路西行,来到大同古镇。大同古镇因为镇内的大同河而得名。大同河是赤水河的一条支流。

  河面上,出现数名身怀绝技的汉子。只见他们每人站在一根直径约16厘米、长约8米的楠竹杆上,双手持一根小竹竿左右划动,独“竹”行舟,行走自如。这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竹漂。

  据介绍,当地村民彭刚17岁时带领一个团队对这个项目进行挖掘改进,经过20多年发展,成为赤水旅游产业里的一个亮点。

  巧的是,今年两会上带着赤水竹编水杯登上“代表通道”的90后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也是大同古镇人。在竹编艺术坊,她正带着几个工人工作。细如发丝的竹丝不停地在指间穿梭,一下吸引了采访团的记者。

  “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销到什么地方,每年产值多少?”记者们围着杨昌芹,你一言我一语地频频发问。当得知她的竹编工坊去年收入300万元,并带动部分村民脱贫致富时,记者啧啧称赞。有记者问道,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如何履好职?杨昌芹说,作为一名手艺人,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就是最好的褒奖。

  大同古镇还有一位油纸伞传承人李珍霞。她的作坊去年卖出了1万把伞,收入100万元。目前,12名留守妇女跟着她干,每月可收入2000元左右。

  人民网记者张晓赫感叹:“大同古镇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在这里,人们依靠一条河、一根竹、一把伞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在丙安古镇,记者们偶遇周文贵。他介绍,自己当了25年渔民,2016年响应政府号召,毁掉渔船鱼网。上岸后利用政府给的一笔补偿金,种了10万铢石斛,去年收入1.5万元。两年后进入丰产期,收入将会数倍增长。

  一路走,一路看,赤水市念好“生态经”,阔步“绿富美”的生动故事次第呈现——

  以132.8万亩竹林、9.1万亩金钗石斛、1000万羽乌骨鸡为“绿色原料”,培育起赤天化纸业、红赤水、永斛源、信天石斛等龙头企业,形成竹木加工、特色轻工和新医药大健康三大优势产业;

  围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推动赤水旅游实现自然观光游向休闲度假体验康养游转变,带动7万余人从事旅游业,真正让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旅游路、发上旅游财”;

  生态农业效益彰显,因地制宜实施形成“石上种药、山上栽竹、林下养鸡、池中养鱼”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体系,筑牢了赤水“脱贫摘帽”的产业基础,建起了20余万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赤水地区生产总值跨入百亿级行列,生态经济占比连续两年超过75%,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7.6%,亮眼的数据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赤水采访这几天,收获颇多,这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值得借鉴和推广。”新华社记者陈玉明说。

  7月24日,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团记者一行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记者钱诚徐荣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