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矿区”变“景区”的绿色转型之路
副头条:庆祝改革开放40年贵州大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进万山 聚焦“矿区”变“景区”的绿色转型之路
近日,“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贵州大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进铜仁市万山区,来自中央、香港驻黔以及省内新闻单位、网站和新媒体等50余家媒体组成采访团,就万山区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绿色转型”发展进行集中采访。
在为期三天的集中采访中,记者团一行围绕农业、工业、旅游业、城市建设、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方面,先后实地走访了敖寨乡中华山村金中农业大棚蔬菜基地、朱砂古镇、万仁新能源汽车、九丰农业博览园、电商生态城及双创产业园等地,深入了解铜仁市万山区产业原地转型和城市异地转型“两个转型”发展情况。
铜仁市万山区曾是我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被誉为“丹砂王国”,1952年成立的贵州汞矿,也成为当时我国有色金属年产量最大的矿。“当时矿井下有3000余名采矿工人、矿井上也有4000多人,加上采矿家属子女,共有3万多人,当年的万山矿区,每年产汞量最高时可达1000多吨,热闹得很!”在汞矿遗址博物馆门口,68岁的老矿长李晓康说。
然而,万山区的汞矿因超强度开采导致资源几近枯竭,2001年贵州汞矿被迫实行政策性关闭。
转型,成为万山的必由之路,但怎么转、往哪儿转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呢?
依托特有的汞矿资源,在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原则下,万山区通过提升传统产业、依托传统资源优势及工业遗址等,将老矿区变身新景区,让现有的资源“活”起来,做足“朱砂文化”。
以独有的“朱砂文化”为核心,对现有遗址和文物进行修缮性开发利用,建成我国第一个以矿山文化为特色的休闲特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
利用朱砂矿石制成朱砂字画、印章印泥、石雕及饰品等,建成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产业园;
在朱砂古镇,曾经的贵州汞矿办公楼变成了汞矿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大礼堂内的座椅换上了“新颜”,屏幕上也播放着富有年代感的黑白电影;昔日的人工采矿坑道变成了五彩的“时空隧道”,采矿留下的运输轨道及运输车自然融为矿洞一景;原来矿工的生活区也被改造成红色文化影视城,就连供苏联专家使用的办公楼,也被装修成具有异域特色的俄罗斯餐厅……
通过对朱砂古镇的打造,万山区成功实现了由过去的卖“资源”向卖“文化”转变、“黑色”产业向绿色产业发展、工业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的改变。(记者 白雪)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