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将重点整治房地产乱象
8月14日上午,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将重点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并配发专项整治的目标、重点内容和工作要求。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方微博截图
整顿重点: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行为
此次专项整顿以规范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行为为重点,通过项目巡查、市场行为监督检查、“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进行专项检查,严肃查处扰乱房地产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净化房地产市场环境,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注意!这29种行为“要遭”
投机炒房行为5种
1.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商品房预售许可,未将符合预售条件的楼幢一次性申报,进行分批、拆零申报,拖延上市销售时间;取得预售许可证10天内,未将已办理预售许可的房源一次性公开销售;商品房销售中未执行销售价格明码标价相关规定,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房屋或者价外收取相关费用等。
2.通过集中选房、网上选房或者发布虚假房源,捏造开盘售罄、封盘涨价、地王楼王、政策变化等不实信息招揽业务,诱骗消费者;开盘时间选择在夜间或凌晨,通过雇佣人员制造抢房、排号等方式蓄客,恶意炒作、哄抬房价。
3.无正当理由更改网签合同。
4.通过第三方在网签合同约定价款之外加价出售房屋或者价外收取“团购费”、“会员费”、“信息咨询费”、“电商费”等费用。
5.通过“首付贷”或者采取“首付分期”等形式,违规为炒房人垫付或者变相垫付首付款。
房地产“黑中介”违法违规行为11种
1.中介代理公司加价卖房、租房,额外收取费用及购买所代理销售楼盘,进行包销等。
2.未将房屋抵押、查封等限制交易信息及时告知购房人。
3.未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标明房地产中介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
4.强制提供代办服务、捆绑收费。
5.未经当事人同意,擅自通过网签系统签订中介服务合同、交易合同。
6.为不符合交易条件的房屋提供中介服务。
7.对交易当事人隐瞒真实的房屋交易信息,低价收进高价卖(租)出房屋赚取差价。
8.侵占或挪用交易资金。
9.泄露或不当使用客户信息。
10.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未按规定到所在市、县房地产主管部门备案。
11.未取得相关金融资质,利用P2P网络借贷平台和股权众筹等平台从事房地产金融业务行为,或虽取得相关金融资质,但违规开展相关金融业务。
房地产开发企业违法违规行为10种
1.未取得预售许可证销售商品房;不符合商品房销售条件,以认购、预订、排号、发卡等方式向买受人收取或变相收取定金、预订款等费用,借机抬高价格。
2.未及时退还买受人认筹金的。
3.商品房销售中未执行销售现场公示制度。
4.将已作为商品房销售合同标的物的商品房再销售给他人。
5.拒绝或变相拒绝购房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或按揭贷款。
6.未取得项目建设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
7.将未达到交付条件的商品房交付使用的。
8.房开企业拒绝购房人自行办理房屋登记等相关手续,强行收取代办费,或不予配合购房人自行办理的。
9.利用合同格式条款,免除自身法定义务、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合法权利。
10.其他不正当经营行为。
虚假房地产广告3种
1.发布未取得许可或备案的房地产项目预售、销售广告。
2.在房地产广告中承诺为购房人办理户口、就业、升学等事项。
3.在房地产广告中承诺房产升值或者投资回报。
此次专项整顿要求,要建立部门联合查处机制。房地产主管部门要主动向当地人民政府汇报整治要求和工作方案,加强与工商、价格、公安、银监、司法、宣传、税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查处机制。要建立健全投诉处理制度,开通电话、邮件、微信等投诉举报方式,引导公众提供线索,积极参与此次专项行动。要及时办理回复购房人举报投诉情况。
要加大查处力度。各地要始终保持高压严查态势,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加大处理力度,依法采取责令限期整改,处以罚款,取消网上签约资格等措施。要把打击侵害群众利益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融入日常工作,坚持不懈,抓紧抓实。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人员要公开曝光,并纳入31个部委失信惩戒范围,进行联合惩戒。
要按月报送专项整治情。各地查实的违法违规案例要及时报送贵州省各有关部门,贵阳市每月5日前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包括5个典型案例),其余各市、州每季度10日前报送上一季度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总结,情况总结中要求附查处的典型案例。未按时报送的,将全省通报。
今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中宣部、公安部、司法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城市先行开展打击侵害群众利益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于2018年7月初至12月底,在北京、上海、贵阳等30个城市先行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作者 陈白)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