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新兴产业看贵州】习酒窖藏1988见证贵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报道 黔东南:用浓浓乡愁书写百姓富生态美新画卷
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消息(梁晋毅):“出走那么多年,想得最多的还是那个老问题:‘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来路,越来越清晰;去路,反而越来越迷惘了。为此,我又走了很久,走得很远。直到后来。我在云贵高原深处发现了一些人迹,一些炊烟,一些歌声,才在心头隐隐自问:这里,也许是归程?”这是知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2007年在黔东南的乡间田野考察,有感于当地浓浓的乡景、乡韵、乡味和乡魂写下的文字。
黔东南一直都是人们心灵所向往的地方。
它是《纽约时报》评出的一生必去的旅行地;
它是联合国世文会确定的全球10大旅游首选地之一;
它是世界乡文保护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
它是《孤独星球》推荐的中国最值得去的地区之一;
不过彼时的黔东南,世居在那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当地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慕名而来的游人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黔东南的广大秀美乡村也由此书写出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崭新画卷。
“西江样板”和“肇兴旋风”
7月7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十周年之夜上,“四十年四十词——世界眼中的贵州”大型国际调研成果发布。 “西江千户苗寨”作为民俗文化方面世界眼中的新时代贵州印象进入榜单。
西江苗寨入围“世界眼中的贵州”40个关键词可谓实至名归。
今年以来,西江旅游持续井喷。进入7月份,西江景区游客猛增,每天接待游客量在3万人次左右,迎来了暑期旅游旺季小高峰。而在10年前的2007年底,西江苗寨村民的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那时的西江还只是一个经济滞后、贫困面较广、民族文化保护乏力的传统民族村落。
2008年,西江苗寨正式进行旅游开发。经过十年的发展,西江苗寨的游客量已由当年的77.73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7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1亿元增加到64亿元。
2017年,西江苗寨村民人均收入达15000元。当地一千多户人家中,千万元户达到10户,百万元户超过20户,十万元户超过100户;扎根在西江苗寨参与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1300多户;西江苗寨还直接带动了临近村寨2000余人就业。
如今的西江已经一跃成为经济旺、百姓富、产业兴、民族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承与保护的现代村寨。2017年8月,在国家旅游局对外发布的“中国优秀国际十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名单中,西江千户苗寨榜上有名,它也是贵州省唯一上榜的景区。
前往游玩体验的游客无不被西江的乡景乡韵乡味乡魂所折服。
一位来自昆明的网友在游玩了西江后感慨道:“来了西江,你会后悔为什么这么美的地方你不早点来,你是不是还天南地北到处跑,这么美的小寨哪里找?来了西江,你会后悔在大城市花在灯红酒绿的钱太不值得了。”
如果说,西江是因守住了浓浓乡愁而得以让游客放松疲惫心灵的贵州苗族村寨典范,那么在它东南面100多公里外的肇兴,则同样可以说是用浓浓乡愁抚慰天涯游子的侗寨样板。
“五矗杰阁,千家侗寨,花桥流水田园。
童叟成群,朝耘地夜织棉。
大歌侗戏来天外,稻鱼香,极尽清欢。
最和谐,身在桃源,乐在天然。
消魂更待黄昏后,渐星寥月满,风软云闲。
如此良宵,肯将分付孤眠。
行歌坐夜缠绵会,闹鼓楼,歌女弦男。
遇知音,未竟衷情,斜月依山。”
一首词作《高阳台·肇兴侗寨》,可谓让肇兴侗寨的乡景、乡韵、乡味、乡魂跃然纸上。
肇兴侗寨于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央视春晚4个分会场其中的一个就选在了肇兴。鼓楼,风雨桥,大银角;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芦笙,木鼓舞,锦鸡舞……2月15日除夕夜,肇兴侗寨在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惊艳亮相,吸引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的目光。
2017年,肇兴侗寨景区旅游接待人数达124.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82亿元,人均收入9700余元,直接带动肇兴464人实现脱贫;肇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各专业合作社实现收入1250万元,仅侗品源传统工艺专业合作社,就有绣娘213人、染娘186人、织娘87人,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春晚之后的整个春节期间,肇兴景区游客井喷现象持续,游客接待量屡创新高。据统计,春节期间肇兴景区购票游客达3.48万人,同比增长192.43%,实现门票收入145.24万元,同比增长54.43%,累计接待游客21.50万人次,同比增长203.67%,旅游综合收入达1.5亿元,同比增长323.72%。
“以前寨子里80%的劳力都外出打工,现在掰指一算,外出务工的人不会超过20个,剩下的全部在景区就业,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说起肇兴侗寨的发展,村民如今个个底气十足。
一北一南,一个苗寨,一个侗寨,两个民族村寨可谓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缩影。
自然生态民族文化 黔东南的两个宝贝
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无疑是黔东南州所有民族村寨里最耀眼的两颗明珠,但并不是的全部。黔东南州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也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黔东南全州有民族村寨3000多个,入列中国传统村落309个。黔东南传统村落占贵州省545个的56.7%,占全国的7.44%,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市(州、地、盟)一级的首位。毫无疑问,黔东南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黔东南州有民族节日近400个,被誉为“百节之州”、“歌舞之州”。
同时,黔东南州还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根据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全州森林面积达200.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 1.6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6.68%,为贵州之冠。
风格迥异的民族构成、异彩纷呈的节庆风俗、古老多彩的音乐歌舞、别具一格的建筑技艺、丰富多样的饮食民俗等铸就了浩瀚的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成为黔东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创新的源泉。而黔东南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广西乘高铁进入贵州,第一站便是从江。走出侗族民居特色的站房,往东大约10公里便是黎平县肇兴侗寨。往西20多公里的从江县城周边,则分布着芭沙苗寨、高增侗寨、小黄侗寨……
高铁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性产物,为人们带去快捷、舒适的出行外,往往还带去最前沿、最时尚的讯息。2014年底,随着贵广高铁的开通,原本因大山阻隔而长期闭塞的黔东南苗乡侗寨,一下子和中国最发达的珠三角连接在一起,时空距离最短不过3小时。两广的游客开始蜂拥而至黔东南这片神奇而神秘的土地,那里的人们也因为高铁而有了更频繁的对外交往和更广阔的视野。但几年后人们惊奇的发现,苗乡侗寨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并没有因此改变。侗家的小伙子依然会在华灯初上后弹起三弦去行歌坐月;芭沙人依然生生死死都和一棵树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黔东南州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为将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引向深入,在成功举办了 2015 首届和 2016 第二届 " 中国传统村落 · 黔东南峰会 " 的基础上, 2017 第三届 " 中国传统村落 · 黔东南峰会 "以" 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村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为主题在雷山西江•苗界举办。
据介绍,这届峰会形成三大成果:一是全面推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2017年,黔东南州全面启动了传统村落 " 清洁风暴 " 行动,重点抓好村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河道沟塘整治、道路环境整治、农业废弃物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绿化美化提升工作,通过努力,黔东南州村落的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文明风尚得到了有效提升,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村落这个宝贝,已越来越成为全州上下的共识。二是建设 10 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利用网络、计算机、通讯等数字化手段,以行政区划、文化圈、地理文化分区等为引导,集权威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展示每一个传统村落的风貌、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三是建立 " 百企•百村 " 合作机制。黔东南州与国务院扶贫开发协会、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等国家级扶贫机构合作,联合发达地区企业和社会资本方,在 10 个具有特色和打造潜质的村落,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和保护活化工作,率先在全国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示范区、旅游项目集群区示范建设行动。
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方面,黔东南通过自治州立法,对民族文化建立起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如该州出台了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落实“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理念。持之以恒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在村寨建立民族文化传习所,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人,扶持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培育民族文化队伍和民间文艺社团,苗侗村寨人人能歌善舞,全州有农村“绣娘”20余万人。在2018央视春晚黔东南分会场,90%的演员都是来自村寨和中小学校的群众演员,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黔东南处处积淀着美不胜收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居建筑,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苗岭侗乡高原风情画。黔东南还是生态之州,森林覆盖率68%以上,富氧离子是全国平均值的22倍,是全国空气质量最优良的地方。
在这里,“绿水青山养眼,蓝天净土养肺,传统美食养胃,民族文化养心,田园生活养神”,处处彰显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是一个“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黔东南深挖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坚持以民族文化为魂,以民族村寨为体,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已然成为全国旅游靓丽名片,近年来旅游业持续“井喷”。
据统计,2017年黔东南全州接待游客9351万人次,同比增长39.5%,旅游总收入777亿元,同比增长40.5%。2018年一季度,黔东南游客超过3180万人,全年有望突破1亿人,旅游业已经成为黔东南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这其中,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无疑是黔东南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两大法宝。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快速引入现代文明的黔东南,和依然保留着浓浓乡景、乡韵、乡味和乡魂的黔东南,将一直是 “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一直是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一直是全球最值得到访的52个旅游目的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