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教育“守望者”黄训录:38年坚守大山培育3000余乌蒙娃
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消息(杨云):深秋的乌蒙山腹地,金灿灿的阳光铺满大地。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罗州镇水营村小学,一阵读书声朗朗悦耳。58岁的黄训录佝偻着身躯,在每一个教室外默默凝望,就如同守望地里的麦穗。“这些娃娃是大山的未来,培养出一个,国家就多一个栋梁之才,大山里就少一个只会放羊的娃娃。”黄训录说道。
这样的守望凝视,黄训录已经重复了38年,304个月(每年教学8个月),6688个教学日(每月教学日22天)。
黄训录是土生土长的水营村人,是当时村里屈指可数的初中生。1980年只有19岁的黄训录就意识到山里人摆脱贫困的办法只有读书。说干就干的他在自家的土墙茅草屋里办起了教学点,全村30多个适龄儿童成为他的第一届学生。
水营村位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是赫章县的深度贫困村,20世纪80年代更是贫瘠。“树枝当粉笔,门板当黑板,土墩当板凳,砖瓦垒书桌。”两鬓已见白发的黄训录讲述这段过往时眼中已噙满泪花,“苦,真是苦。可是,读书是山里娃摆脱贫困唯一的好出路。”
站在水营村小学远眺群山(摄影 杨云)
水营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到处是海拔2000多米的山峰,200多户人家散落在方圆10公里。苞谷、土豆是当地主要种植作物。黄训录的水营小学,就静静地坐落在2000米左右的山腰上。
“因为家家都穷,每个学生就送5斤苞谷当学费,每学期交3毛5分钱书本费。可是,就连这3毛5分钱许多学生也交不起。” 抹了把眼泪的黄训录感叹,“没办法,只能咬咬牙从我每月8元工资里挤出钱为交不起书本费的学生垫补上。”
由于水营小学位于偏远山区,道路崎岖,距离有新华书店的妈姑镇45公里。为了每学期的书本资料,黄训录28年无数次走出大山取书。“最开始5年没有路,只有羊肠小道,我得用两个整天步行往返近90公里背回50多斤书本资料。1985年有了一匹马,人背才改为马驮。” 黄训录说,2000年水营村修通了通村土路,村里才安排拖拉机帮助运输书本资料。2008年开始,赫章县教育局对全县学校进行书本资料派发,黄训录才结束书本搬运工的工作。
毕节市赫章县罗州镇水营村小学(摄影 杨云)
改革开放40年,山区校舍变化是最让黄训录感受国家变化的。1980年黄训录在自家茅草屋上课,1989年搬进了村里修建的砖瓦房教学,1997年搬迁至乡里修建的新学校,2001年在希望工程的支持下,扩建了学校完善了设备。一个人的黄训录教学点办了15年。此后,在县乡教育部门的关心下,黄训录从民办教师变为公办教师,水营小学从教学点升格为完全小学。目前,学校有8名教师200多名学生,还开设了山区幼儿园及营养餐。
“黄老师给了我们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让我们第一次知道知识的力量。” 水营小学教务主任彭奭说,“水营村及附近村庄祖孙三代人不少都是黄老师的学生。”
黄训录38年教书生涯做了31年校长,9次荣获各级优秀教育工作者。21年党龄10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荣获赫章县最美乡村教师毕节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贵州省级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
黄训录指导学生写作业(摄影 杨云)
“走上课堂,拿起粉笔,听到吱吱的书写声和孩子们的读书声,我的幸福油然而生。” 黄训录说。坚守深山38年,黄训录一个人教育了众多家庭祖孙三代人,累计培养学生3000余人。千余名学生从水营小学走向了更宽广的人生舞台,38年来,学生们对他的称呼,从最初的“黄老师”,到后来的“黄爸爸”,再到现在的“黄爷爷”,始终不变的是学生们心中最敬爱的人。
“山高路远、经济贫困,38年先后来了好多老师,待了长长短短的时间,又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说起山区教育的苦,沉默了许久的黄训录感慨,“别人的根在山外,我们的根在山里,心就定在这里。摆脱贫穷,我们自己得努力。教育虽然艰苦,但清贫一个人总比愚昧一代人、贫穷一个山村强。山区挖穷根,必须办好教育,这是阻断贫困人口代际传递的最好办法。”
“在山区办教育不容易,培养一个孩子就是改变他的一生,甚至改变一个孩子家庭。”黄训录说,“如果说物质财富,我从来没有富裕过。如果说幸福感,我是这大山里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学生三千。虽然清贫,可我安贫乐道。”每天上学放学,黄训录总要站在校门外,目送学生回家。
水营村小学的学生课间活动(摄影 杨云)
从风华正茂的20岁,到两鬓已现银丝的58岁,38年,黄训录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煎熬也最灿烂幸福的时光。38年来,水营村的羊场小道变成了水泥硬化路,茅草屋也变成了砖瓦房,孩子们上下学也不再满脚泥水,不再忍饥挨冻。昔日偏僻贫瘠的乡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也发生着巨变。
“我们家能出大学生,都是黄老师给娃娃基础打得好。”“黄老师为村里的教育辛苦了几十年。”“黄老师有共产党员的样子。”行走在水营村,田间地头忙碌的乡亲见到黄训录都热情打招呼,说起黄训录的好,一个个都热心的打开话匣子。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