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贵州安顺顶云的“变与不变”

2018-11-11 17:52:0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岳旺|责编:刘征宇

  11月11日,贵州省安顺市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石板井村“顶云经验”纪念园内,不少村民与往常一样在园内散步行走。这里是全村人的休闲去处,更是全村人的精神家园。

  40年前的今天——1978年11月11日,安顺地区关岭自治县顶云公社(现为安顺市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办事处)土地包产到户的经验被《贵州日报》头版整版报道,“顶云经验”受到了中共贵州省委认可及支持。随后,又得到了中共中央肯定,使之成为与安徽小岗实行包产到户的一样的创举。

  矗立在“顶云经验”纪念园内的混凝土纪念碑三个立面分别写着:“顶云经验纪念碑”“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字样,简洁而大气,碑座下面雕刻着当年领头“包产到户”的五位老人形象。“顶云经验”彰显了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顶云精神”。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普遍穷困,农村经济普遍滞后,温饱问题是农民主要问题之一。1976年春,顶云公社石板井大队(现为安顺市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石板井村)陶家组生产队的村民一致推选年富力强的陈高忠接任生产队长。穷则思变的陈高忠带领几个年轻人将村里的土地分包到生产小组,次年粮食丰收。贵州省委、省政府认同并推广了这一举措。

  “与其饿死,不如拼一把。”如今健在的陈高忠、陈忠富和陶天云三位老人已是耄耋之年,回忆当年打破禁忌试水“定产到组”的往事,依旧激情澎湃。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做法可是非常危险的,代价是巨大的。”当时的领头人、现80岁高龄的陈高忠矍铄健谈,“大伙希望能在我带领下,告别‘年年饿饭’的苦日子,人心所向,难以推辞。”

  陈高忠当上生产队长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陶家组32户183人划分为3个生产组,“定产到组,超产奖励”。当年秋天,陶家组粮食丰收,产量比以前增加了两倍多,人均吃粮从上年的106公斤增加到250多公斤。

  “大家能吃饱,这条路就是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陈高忠坦言,搞“定产到组”,社员的责任心还不够高,如果把土地分到每家每户,社员积极性肯定更高,那样粮食也能大幅度上升,不过风险也更大。

  经过反复考虑,陈高忠还是决定“闯出一条活路”。1978年初春,瞒着顶云公社,陈高忠邀约村民罗明才、李国昌、陶天银、陈忠富、罗定尧、罗国民,在陶家组山林里名叫“灯盏窝”的隐秘地,商量土地分到户的事。一个下午,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晚上,7个人在陈高忠家灰暗的煤油灯下签了“合约”,摁上手印,悄悄实施包产到户。7个“为民请命”的红手印,换来了陶家组生活“丰衣足食”。那一年秋天,家家丰收,各家各户不仅吃上了饱饭,还存下了粮食。这7个红手印,也引发了顶云公社的“土地改革”。

  陶家组包产到户尽管是“秘密进行”,但“好事传千里”。1978年的春天,顶云公社28个生产队已有近10个生产队悄悄学习陶家组的做法。顶云公社出现“定产到组”,这在当时是“破天荒”,逐步引起了县、地区、省和中央高度关注。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指引下,贵州顶云公社“定产到组”经验和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经验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由此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在“北小岗,南顶云”两面旗帜下拉开时代大幕。

  如今,在顶云,一个个自然村寨,一幢幢小楼散落在山间,矗立在绿荫中。改革开放40年来,顶云人均从无收入到2018年初人均纯收入9800元,“顶云经验”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为贵州山区百姓解决温饱做出了示范。

  20世纪80年代,顶云依靠包产到户,大搞科技兴农,实现村民丰衣足食;20世纪90年代,一江春水向东流,沿海发展大潮,也吸引着顶云人“赶海淘金”,打工经济带富不少村民;21世纪初,西部大开发唱响了贵州新一轮的发展强音,石板井村纳入城镇化核心版图,再一次站在改革前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吃饭问题,但这种分散经营方式不适合规模生产。”陈高忠说,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目光已经从“向粮看”转为“向钱看”。新的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变一家一户的“单干”为集约化生产。在年轻一代的奋发有为里,顶云人再次走上变革的前沿,开始了“点土成金”的产业革命。

  从2004年开始,顶云石板井村两委就开始引领群众流转土地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以销定产”的市场型农业,这种“打包经营”的新经验曾在安顺市推广。后来,借助贵州的“三变”改革经验,石板井村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千斤粮”向“万元地”的转型。

  从为“饱肚子”实行包产到户,到为“钱袋子”外出务工,再到“奔小康”回归家园,顶云人踩着中国发展的时代鼓点,在每一个发展节点敢为人先。

  被历史贴上贫困标签的贵州,发展的道路更显艰难。改革开放40年,贵州干部群众敢闯敢试,敢为人先,40年改革开放中生动演绎了一个个顶云一样的“贵州实践”。

  如今,在安顺市关岭自治县一项名曰“五户联保”的措施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且成效显著:实行两名专业养殖户带动三名贫困户养殖“关岭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带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全民脱贫奔小康。

   在关岭县城经营百货的顶云街道石板井村村民陈景驾着轿车,与妻子一道回家。他是顶云领头“包产到户”五人中陈忠富的儿子。“父辈们40年前敢为天下先,为村民舍命闯活路的精神,会一直激励我们后人一代一代继续奋斗出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在“顶云经验”纪念园内,陈景凝望“顶云经验纪念碑”碑座下面当年领头“包产到户”的五位老人形象说:“现在的日子不同以前了,家里修起了楼房,政府通过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支持了房屋的改造,洗澡间、卫生间全在楼里,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城里人叫的别墅。未来,乡村振兴,农村会更美。”(关岭县委宣传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