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灶神居无所 从此不下凡
贵阳晚报  2019-02-20 14:17:36

  幼时父母在瓮安工作,一九八四年回到贵阳,这么多年来,与这个黔南小城的联系却始终未曾断绝,比如,好长时间以来,每逢春节,总有当地的朋友送来黄粑。

  就我所知,上等黄粑绝对不会在市场上买来,而是自己备好糯米、粳米、黄豆、白糖等原料,专门找农家加工,裹好蒸熟,呈枕头状。切片,或煎或蒸或烤,吃来都年味十足,惹人垂涎。黄粑的优劣,从切面就能看出来,但凡米粒饱满,晶莹剔透,吃起来一定口感层次丰富,软糯得宜,却又不同于广东人形容牛肉丸的那种“弹牙”,总之不能松散就是了。且甜味也要刚刚好才行,方衬得出粮食的芳香。

  前几天,同事携来黄粑、糍粑、豆腐,午间休息,找了个电炉子烤来吃,甜的蘸白糖,咸的蘸辣椒面,六大盘须臾便尽,中午饭都省了,皆大欢喜。一面吃,一面忆旧,都在说取暖设备虽多种多样,还是炉子最亲切。今冬颇冷,犹胜往年,我抵熬不住,终于还是在书房里添置了一个电炉子,饭后斜倚炉旁,杯茶卷书,脚暖脸热,舒服倒是舒服,就是容易打瞌睡。

  贵州人过去的家庭标配,冬烧炉子夏烧灶,最近这十多年来,科技发展,生活进步,电炉子尚多见,城市里,灶头是看不见也觅不着咯。小时家中打灶,是个郑重之事,邻居咨询,朋友推荐,如何打一口“省煤好烧”的好灶,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丝毫大意不得,不亚于现在人选车选房选装修。灶内特别要留出两处空间,大的一处,利用余热烧水,上有木盖,旋舀旋添,终日都有温水可用,环保节能。小的一处,拿来炕辣椒,蛮夷之地,升斗小民一天离不得此物调味佐餐,且自家炕的辣椒,擂钵舂出来,怎么都要好吃些,有股特殊的烟火气,从鼻子香到口腔,入胃入心。炉灶还有一个妙用,就是拿些芋艿番薯之类的东西塞到煤灰里,长时捂熟,吹净表皮,趁热剥皮吃,撒上一小撮盐巴,放学回家,晚饭还没好,吃一个打底,可称人间美味。

  最近读《今传是楼诗话》,其中一则引到吴梅村的《祀灶口号》两首,其一云:“不因人热又经春,索米频看釜有尘。上帝若询功过事,勿言口语忤平津。”“积薪终日上头居,汉殿人犹忌《子虚》。今夕一杯聊媚灶,十年误信解嘲书。”作者评价,“两诗均有肮脏之意,疑即公为郎官时作”。

  略作解读,古人有所谓祭灶之说,祭祀灶王爷,祭品中必有一位麦芽糖,半为尊神,半为贿赂,吃了你家的糖,嘴巴甜些,防他腊月二十三日上天汇报工作,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你的坏话。宋人范成大有诗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其俗由来久矣。鲁迅也有诗写过少时绍兴的风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吴梅村所写的“一杯聊媚灶”,看来祭品中还得有酒。

  如今家中无灶,灶神无处容身,估计只能回到天宫居住领干饷,不再外派做地方官,体恤不了民情,也断了采风言事的职责。老百姓想祭当然也无从祭起,再过些年,怕是没人知道这传统了。

  “灶神居无所,从此不下凡。”惜哉。(作者 遇书房)

编辑:孔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