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户晏大芬在田田英语幼儿园给孩子们整理床铺。 本报记者 郑雄增 摄
“现在每天像城里人一样上下班,收入比在家种地也增加了。”6月14日,在修文县龙场镇新寨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晏大芬正在田田英语幼儿园为孩子们整理床铺。
搬过来之前,晏大芬曾担心找不到工作。在龙场镇搬迁安置点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帮扶下,她成了一名幼儿园保育员,后顾之忧得到了解决。
为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当地人社部门按照精准就业服务要求,定期跟踪走访扶贫点各户基本情况、就业需求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推荐岗位、组织专场招聘会、提供创业帮扶等。“我们对搬迁户的文化程度、现有技能以及家庭状况等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各自特长进行就业推荐或帮扶。”龙场镇搬迁安置点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朝兰说。
修文县就业局局长黄以刚说,接下来,修文县将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进一步强化基层平台建设,帮助搬迁安置点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修文县全力为搬迁群众拓宽就业门路,是贵阳市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贵阳市全面开展“共筑行动”,构建党员干部、爱心人士与搬迁群众长期结对帮扶机制,通过定期走访慰问、结对帮扶、提供政策咨询等,帮助搬迁家庭解决孩子上学、看病、就业创业等方面困难,打通公共政策服务与搬迁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贵阳扎实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紧扣“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工作目标,全力推进就业、就医、就学工作。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贵阳以就业为重点,针对搬迁群众个体情况,开展技能培训、扶贫搬迁点招聘会,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建立扶贫车间,实现有劳动力和就业愿望的搬迁群众充分就业。
为强化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贵阳推动搬迁群众生计方式的非农化转变,建立搬迁劳动力“一卡一库一台账”(培训卡、岗位信息数据库、就业创业信息台账),做实就业创业服务,引入实力较强的企业和经营主体,配套建设有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让搬迁群众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并实现每户有一名领导干部联系,帮助解决群众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搬迁群众充分就业。
2018年,贵阳市易地扶贫搬迁已搬迁入住518户,其中有劳动力家庭478户、劳动力1087人,已成功就业1021人,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了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全市共有9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在搬迁点已建立3个扶贫车间、举办招聘会9场,提供岗位8000余个。
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2019年搬迁入住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进行全方位摸底调查,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对有培训和就业需求的搬迁劳动力做好登记,建好台账,及时开展就业岗位推荐,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用好扶贫岗位补贴资金,帮助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作者 罗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