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贵州消息: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特别是“五个一批”措施的推出,极大地推动了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全市共签订各类生产合同订单156份,签约总吨位达2.7万吨,金额达2.3亿元,产品涵盖生姜、马铃薯、辣椒、石斛、黄精、白芨、丹参等10余种产品。截至目前,全市在“反租倒包”地块上实施的林下套种面积已达20万亩,覆盖农户7.6万户23.7万人,其中贫困群众0.84万户3.8万人,助推户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
一是选准一批“试验田”。该市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充分尊重物种生长习性,根据不同的林分结构、海拔高度、土壤性质,依托全市4个国有林场和39个乡镇的74片重点林区,优先选择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增收见效快、管护技术易掌握的产业开展试点种植,待试点成功后,及时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化推开种植,有效规避产业发展风险。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试点种植基地53个,试种白芨、重楼、仿野生食用菌、折耳根、丹参、黄精等产业20余种,规模化推开种植15种。
二是扶持一批“林龙头”。该市把脱贫担当强、发展实力强、辐射带动强的“三强”企业(合作社)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从财政资金扶持、融资平台搭建等方面予以支持,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明确从每年的生态治理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0%的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对套种一年生中药材的按300元/亩/年予以奖励,对套种生姜、大豆、花生、马铃薯等矮杆作物的按50元/亩/年予以奖励,对套种蓝花子、苕子、苜蓿等绿肥作物的按30元/亩/年予以奖励。2019年以来,全市已从生态治理资金和林业专项资金中安排300万元用于发展林下经济,实施金融贴息625万元,兑现奖励2000余万元,受扶持企业(合作社)78家。
林业部门在林场调研三七种植情况 摄影 沈庆洪
三是对接一批“大客户”。该市积极组织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参加各类“农交会”“农展会”“招商会”,提升凉都林产品知名度,逐步实现“凉菜入沪”“凉菜广进”“进京赶烤”目标。同时以“绿色生态”为卖点、以“照单生产”为重点,以“助力脱贫”为亮点,积极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酒店、进企业、进超市、进军营”等“林菜七进”活动,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与大宗消费对象签订供货合同,建立直供直销渠道。
四是用好一批“林秀才”。该市充分发挥市林科院集才引智的平台作用,按照“本土培养一批接地气、高校引进一批聚才气、专家请来一批增人气”的思路,采取校企业联合培训、招录高校毕业生、邀请行业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组建起发展林下经济的“智囊团”。该市对规模化实施的林下产业,坚持“一种选定产业、一名指导专家、一套技术培训、一本实操手册、一个示范基地”的原则,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加速林业实用技术推广运用,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2019年以来,市县两级共引进林业高层次人才12人,开展联合培训5次,邀请行业专家开展现场教学培训12次,覆盖白芨、石斛等9种产业。
五是探索一批“惠民招”。该市在“三变”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反租倒包模式,由公司(合作社)出资流转农户土地建成产业基地,以亩为单位核定产量后,再将产业地块反包给农户进行管护,待产业进入盛产期,超产部分所产生的净收益由承包人和公司按5:5的比例进行分配,同时将“返租倒包”地块无偿提供给农户,由农户实施林下套种蔬菜、中药材等不影响目标产业的矮秆作物,相关经济收益均归农户所有,有效解决了“政府催着干、老板忙着赚、群众冷眼看”的问题。(文沈庆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