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紫云:“头雁支书”韦吉云带领村民“拔穷根”

2019-01-14 08:51:0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周文进|责编:刘征宇

  “大家穷怕了,都想过上富裕日子。”10多年来,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火花镇关坪村“头雁支书”韦吉云一直苦干实干,渴望尽快改变村民过得紧巴巴的日子。

贵州紫云:“头雁支书”韦吉云带领村民“拔穷根”

韦吉云在葡萄园里检查葡萄生长发育情况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走羊肠道,喝望天水,吃苞谷饭。” 是关坪村曾经的样子。关坪村曾是紫云出了名的贫困村,山高坡陡,耕地破碎,土少石多水缺,8个村民组散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中。物产不丰、交通不畅、产业不兴,是该村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山顶的坡汉组、烂坝组更是偏僻,只有两条出山路:一条往南,走5公里到村委会,再往南20公里,才能到镇政府,耗时4个多小时;另一条往北,下山、过河,走近3个小时才到公路边。路,成了阻隔关坪村人与外界交往的最大痛点。

  1997年,想改变贫困现状的韦吉云离开关坪村,南下广州打工。开了眼界挣了钱的韦吉云始终牵挂家乡。没多久,他毅然辞掉工作返回关坪村带领村民脱贫。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村民没钱、没粮,家家户户贫穷。

  穷则思变。2000年春节,韦吉云和坡汉组组长韦吉辉召集村里4位村民一起碰头商量, 抛出修路的想法。6人商量修路的事情在坡汉、烂坝53户村民中传开。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修路任务“抽签分段、落实到户”。当年春天,村里100多男女老少拿着凿子、斧子、锄头,一米一米地干了起来。农忙种粮,农闲修路。关坪村人自己开山、掘进、铺土,自带干粮、投工投劳。

  韦吉云修路的决心,感动着村民。当时82岁的村民韦老奔也扛着锄头挖路,他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们修路,我感到很高兴,我们都支持你,但我可能看不到路修通的那天了。”两年后,韦老奔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那时,路还未修到2公里。

  施工路段有陡坡也有缓坡,有石山路段也有泥土路段。韦吉云和韦吉辉等人按照田地和人口分别计算工程量,抽签分段、落实到户,碰到难修的路段,干部、党员、积极分子与村民调换,优先照顾劳动力弱的农户。年复一年,每年农闲时节,坡汉、烂坝两个组上百村民的身影准时出现在修路现场,大锤、钢钎敲打石头的声音响彻山间。

  坡汉、烂坝村民忍饥挨饿挖山开路的苦干实干精神感动着社会各界。2003年,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向坡汉烂坝人民学习,还特别划拨3万元修路经费给与支持。坡汉、烂坝的村民挖山开路的劲头更足了,毛路修出来后常常是大人拉着拖板压路,小孩子站在拖板上帮着压路。不屈服、拼命干、一起上的坡汉烂坝村民修路精神融入大山,奋斗者群像定格成一幅画卷。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历经6年的艰苦付出,2006年底,宽4米、长4公里的山路修通了,这一刻,韦吉云的泪水大颗大颗滴落。53户村民一起筹钱买了一头猪,宰杀后共同庆祝,韦吉云双手颤抖,端着满满的酒敬村民。那一晚,大家都喝醉了。“修路,考验了党员,团结了群众。”韦吉云说,“刚修路时,队伍里只有3名党员,路通的时候队伍里已经有8名党员。”因为同甘共苦修路,2007年韦吉云被村民选为村主任。

  路通了,电也随后通了。问题又来了,如何脱贫致富? 挖山修路6年,把大家都挖穷了,村民的腰包更瘪了,几乎家家缺钱。2007年正月初二,在韦吉云倡议下关坪村成立“打工协会”,坡汉和烂坝两个组挑选5个年轻力壮、头脑灵活的小伙子到沿海城市打工。村民筹了3000多元钱给5人买车票,条件是第二年每人至少再带5名村民外出打工。10年过去,现在关坪村有800多人在外务工。

贵州紫云:“头雁支书”韦吉云带领村民“拔穷根”

关坪村葡萄基地

  水电路通到家门口,新房子也建起来了,但村民大多数还比较贫困。为摆脱贫困,关坪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韦吉云带着4名党员在荒坡上试种天麻、芦荟、李子、葡萄,找专家、学技术、吃住在山上。功夫不负有心人,韦吉云终于发现葡萄适合在关坪村大规模种植。“关坪村虽然只有1106亩贫瘠耕地,却有17000多亩荒山,荒山就是村里最好的资源,种上葡萄等精品水果,或许就是一条致富路。” 韦吉云认为。

  2012年初,韦吉云从邻村摘回一枝紫葡萄藤与当地野葡萄嫁接,在房前试种,年底长势茂盛。2013年初,韦吉云就带领4名积极的村民试种80亩。2014年,紫云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韦吉云立即找县里的相关部门,将关坪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2017年,在紫云科技局的帮助下,关坪村利用荒山种植山地紫葡萄,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余亩。2018年底,关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0多元。按照扶贫规划,关坪村2019年可以整村脱贫。

  如今,关坪村成立了紫云高原红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除了种植葡萄,还种植了500亩冰脆李、蜂糖李,发展黄果柑、楠竹等1000多亩。在关坪经验的参考下,火花镇的兴合、克田、纳磨、纳座等村都大面积种植高山葡萄,全镇形成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12家,规模化种植高山葡萄18000多亩,带动近700户贫困户参与发展高山葡萄。

  因地制宜兴产业,脱贫离不开带头人。村民们认为韦吉云是“好头雁”。2000年以前,关坪村只有羊肠小道;2013年以前,关坪村只种植玉米红薯;2017年以前,关坪村人没有走过水泥路。

贵州紫云:“头雁支书”韦吉云带领村民“拔穷根”

葡萄种植加快了关坪村脱贫步伐

  改革开放40年来,关坪村从“一贫如洗”“住茅草屋”“走泥巴路”到吃饱饭、走好路、住好房,一样样实现。“让村民、村集体、龙头企业凝结成‘利益共同体’,村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管理者、受益者,村落就有了新的生机,村民也有了更多发展的积极性。”韦吉云说。

  韦吉云反复思考着关坪村的“脱贫致富之路”,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推动村级产业扶贫,选准主导产业,培训农民,强化技术,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抓好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个接一个的脱贫计划出炉,让关坪村村民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紫云县委宣传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