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决战”再作为 贵州各地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

2019-07-02 10:47:35|来源:多彩贵州网|编辑:周文进|责编:陈梦楠

  夏日炎炎,穿行贵州乡间,四处欣欣向荣。

  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让村村寨寨焕发无限生机与活力。

  6月28日至29日,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贵阳举行。全会指出,一年多来,全省农村产业革命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取得更大成效。要对照“八要素”找差距强弱项,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力打好“2019夏秋决战”,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更加有力的产业支撑。

  产销一体化 田间地头变“直销市场”

  每日清晨6点,姚本铁、吴廷亮、杨蓝花等村民们会来到铜仁市万山区下溪乡兴隆村堃丰蔬菜基地,忙着采摘蔬菜、整理装箱、搬运上车……不到10点,这些等候多时的万山翠丰农业公司货车满载新鲜丝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驶向铜仁城区。

  铜仁市万山区下溪乡兴隆村堃丰蔬菜基地面积约有35亩,其中这季的黄瓜种植就占地13亩。目前这批采摘的黄瓜已经是第五批了,每次运到市场就被销售一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催生了万山农民内生动力,村民们每天坚持到基地打工,每月收入保持在2000元收入以上。万山区堃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姚本铁说道。

(社会)“夏秋决战”再作为 贵州各地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

  姚本铁在采摘黄瓜

  姚本铁说,以前种植的农产品需要自己联系销路,长久下来,不仅影响了蔬菜的新鲜度还减少了收入。自今年4月,与翠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生产订单合同以后,基地里的蔬菜再也不愁销路。自信满满的他,下半年还将在大棚蔬菜基地里种植豇豆和玉米,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收入。“签了合同后,当天不管你有多少,公司都会来装运,让我们的产销有了保障。”堃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只是万山区蔬菜种植基地的其中一个缩影。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 助推产业发展

  走进镇宁自治县六马镇,只见街头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采购商和种植户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映入眼帘。

  “蜂糖李在成都太好销了,这车几千斤拉回去,会立马抢售一空。”来自成都的采购商江海棠说,蜂糖李的味道很受成都的市民喜欢,每逢蜂糖李成熟,他都会早早到六马来采购蜂糖李,来晚了怕被其他客商抢先收购。

  为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李子种植,六马镇采取“党支部(村委)+合作社+农民”的发展模式,村(居)合作社建立实现全覆盖,100%贫困户实现全加入。坚持培育扶持种植大户,带动群众自觉投入。

(社会)“夏秋决战”再作为 贵州各地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

  农户展示蜂糖李

  六马镇产业扶贫子基金蜂糖李基地,整合了六马镇红旗、看牛新村、广益村、纳建村四个深度贫困村和六马镇平台公司资金,共计投资480万元,建设230余亩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劳动力800余人,人均劳动年收入1600元,4个入股的深度贫困村每年实现分红36万元。

  目前,全镇培养发展了60余名致富带头人为中共党员,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为科技副主任,建立六马种植养殖致富带头人才库,45名村干部加入了李子种植示范户的行列。

  现在的镇宁六马镇,家家户户都种上蜂糖李,曾经的穷沟沟,到如今遍地“金果果”。  

  听取蛙声一片“稻田+”生态立体农业实现多赢

  平塘县大塘镇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近年来,大塘镇依托贵州大学的科技帮扶,把培育富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核心,制定蓝图,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积极探索致富之路,抓点带面促落实,实施“稻田+”生态立体农业发展模式。

  在大塘镇胜安村掌奤组,贫困户罗国强正在自己家的稻田中饲养幼蛙。这是继贵州大学陈卓教授团队前期与贵州卓豪农业联手,专门挑选适合大塘气候的优质谷种后,又一新举措。“我们这个田本来是收500斤,但是现在我们养这个蛙,还要多十倍的钱”。

(社会)“夏秋决战”再作为 贵州各地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

  村干部与帮扶人员现场查看蛙苗生长情况

  由于常年气温比周边乡镇偏低,这也为大塘发展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实现高效农业,贵州大学在大塘镇胜安村掌奤组建成水稻稻田生态工程结合稻田综合种养基地120亩。

  贵州大学帮扶大塘脱贫攻坚指挥部前线工作队联络员徐进介绍说,我们在通过前期调研以后,觉得这个地方可以利用它的优质的水源,还有习惯种植水稻的习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两用,推广“稻田+”模式。

  前不久,掌奤组的5户贫困户在收到优质秧苗后,又收到了贵州大学的免费“大礼包”,5万只蛙苗分别放养在了稻田中。“现在在稻田里养蛙,我要把它们精心的管护好,过几个月肯定能有不错的收益。”村民罗国强笑呵呵地说。

  自开展结对帮扶以来,贵州大学依托科技、智力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扶贫,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积极探索稻田养蛙技术,开拓以稻养蛙,以蛙护稻,稻蛙共生的绿色生态立体农业新模式。通过充分利用青蛙吃害虫的天性,减少水稻田间害虫,少用或不用农药,稻田恰恰又是青蛙的生活区域,达到“还田以肥、变废为宝”的良好生态,实现通过绿色防控、提高生产效益、提升水稻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等多效合一的目标。 

  大塘镇胜安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刚说,“水稻不愁销路,是订单式种植,现在有5户贫困户作为示范进行了水稻养蛙模式,预计在水稻收入的基础上,每户还可以增收2万元左右。”

  据了解,待此次实验养殖成功后,“稻田+”模式将在全组、全村推广,真正的让群众实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致富场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