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习水县围绕“六化六区” 全力打造世界优质酱香白酒核心产区

2020-04-26 13:22:4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周文进|责编:李佳艺

【OK】贵州习水县围绕“六化六区” 全力打造世界优质酱香白酒核心产区

  习酒生产基地 供图 习水县融媒体中心

  国际在线贵州消息: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坚持“绿色、共享、创新、协调、开放”发展理念,深入实施“酒旅并举、富民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白酒产业资源禀赋,优化白酒产业发展要素,围绕基地“有机化”、企业“集群化”、品牌“多元化”、市场“分级化”、产业“融合化”、发展“绿色化”,全力打造世界优质酱香白酒核心产区。2019年,习水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86.7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排全省第1位,综合考核居全省县域第一方阵第3位。2019年,全县完成白酒生产5.95万千升,同比增长54.86%;白酒销售收入102.5亿元,实现税收25.08亿元,同比增长37.62%,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

  围绕基地“有机化”,建设优质原料供应区。习水县围绕酱酒有机原料供应,充分发挥本土原料生产优势,着眼形成规模化有机高粱供应基地。一是抓好有机地块认证。习水县依托当地自然环境优势,抓住本地有机土壤基质微生物丰富、矿物质含量高、固氮解磷解钾作用好等特点,全面推动优质酿酒原材料供应基地规划建设,强化有机地块认证,并积极推进“习水高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2019年,聘请第三方机构完成30.1万亩有机地块认证,根据乡镇耕地实际新规划11万亩土地进行转换认证,计划到2020年底,全县有机地块认证转换面积达40万亩。二是稳步扩大种植规模。习水县加大财政专项投入,全面完善提升红粮种植区域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夯实白酒原料基地基础条件;不断丰富“订单种植、合同收购”模式,鼓励农户扩大红粱种植面积,着力打造优质白酒原料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19年,全县种植红粱25万亩,区域覆盖全县25个乡镇(街道)196个自然村,红粱产量达5.4万吨,实现产值4.96亿元,惠及农户4.7万户,促进户均增收8520元。三是提升标准化种植水平。习水县强化红粱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打造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优质白酒原料“第一车间”;强化有机高粱育苗、移栽、管理、虫害防治等环节技术指导服务,提升红梁种植水平,保障有机红梁品质。2019年,习水县召开有机红梁种植技术培训群众会145场次,培训1.86万人次,投入1161.9万元财政资金向农户免费提供红梁种子、土壤改良剂,补贴种植户有机肥料采购资金2247万元。

  围绕企业“集群化”,建设酱香酒企核心区。围绕赤水河谷白酒生产主线,习水坚持扩总量和提品质并重,大力实施白酒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一是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习水县依托遵义市委打造千亿级茅台目标,优先支持习酒公司、茅台201实现“百亿产值”与“双五万千升产能”目标,积极争取茅台系列酒1-2个品种在习水包装生产,不断提升习酒在茅台集团中的战略地位,全力打造茅台集团“双轮驱动”重要战略增长极。2019年,习酒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9.8亿元,同比增长40.69%。二是积极支持发展中小企业。习水县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完善营商环境建设,积极扶持发展中小白酒企业,助推白酒产业向“专、精、特、新”多元化发展;重点支持小糊涂仙、安酒、习湖、云峰、贵州洞酿洞藏酒业等中小企业实现产能提升,迈步亿元销售行列。同时,习水县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推进白酒企业兼并重组、扩能技改,着力构建“2+N”产业格局。三是引导白酒企业向园区集聚。习水县深入实施“千企引进”工程,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园区建设和经营管理,完善供电、供水、供气、道路、消防等基础设施;推动优势产业、项目、要素向园区聚集,实现园区企业集中布局,目前,已入驻三大白酒园区企业25家,其中规模上白酒企业9家,白酒产能7.65万千升,正在推进建设新增6万千升产能项目,预计2021年全县白酒产达15万千升。

  围绕品牌“多元化”,建设酱酒品牌集聚区。习水依托“中国酱香·赤水河谷”区域品牌效应,紧扣打造世界优质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目标,做靓“习水酱酒”品牌。一是塑造“习水酱酒”地域品牌。习水县充分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酒原产地和主产区资源优势,打造以习水纯酿固态酿造、习水酱酒标准为赤水河谷产区代表的特色品牌,全面提升“习水酱酒”知名度和美誉度,近年来,共推出9大酱酒系列,改良升级白酒品类20余款,形成了以习酒窖藏、小糊涂仙、宋窖为代表的全国性白酒知名品牌。二是打造“习水酱酒”文化品牌。习水县充分发挥“中国酱香·赤水河谷”地域资源优势,深度挖掘习水酱酒文化内涵,整合赤水河流域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以酒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链,增强文化品牌影响力,打造与酱酒文化高度融合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加大习酒、宋窖、春阳岗、二十一响礼炮等酒窖、酒池、酒甑、天然溶洞等资源的保护利用,打造一批文化传承示范企业和示范线,拟申报1至2个白酒酿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培育“习水酱酒”产品品牌。习水县充分挖掘习水酱酒产业特色、文化特性,做强做优现有老品牌、打造特色新品牌;支持习酒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做优小糊涂仙、宋窖、安酒等中小企业产品品牌;运用新媒体资源,创新品牌传播方式,丰富品牌内涵,扩大品牌影响力,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12个。2019年,习酒荣获素有中国“质量奥斯卡”之美誉的“全国质量奖”,成为习水第一家获此殊荣的本土企业。

  围绕市场“分级化”,建设立体营销示范区。习水县鼓励和支持白酒企业加快探索习酱酒营销新模式,不断拓展消费市场,做大基础盘。一是强化基础原浆酒销售。习水县充分利用习水特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长期酿酒所形成的微生物群等特性,改进酿造工艺,推进技改工程,不断提升基础原浆酒品质;构建基酒销售循环网络,鼓励中小企业按照特定酿造工艺向茅台集团、习酒公司等提供基酒,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白酒产能。2019年,全县基酒产能实现7.65万千升,同比增长22.19%。二是聚焦大众产品开发。习水县紧盯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以大众消费为主体,以“民众需求”为导向,开发个性化定制、柔性化服务、产品融合、用户体验等精细化特色板块,鼓励白酒企业研发市场售价在100至300元大众消费系列习水酱香白酒品牌,形成“一品多元”的习水白酒品种群。近年来,习水着力培育习酒金质为主体的十亿级品牌,打造小糊涂仙、安酒、宋窖及21响礼炮酒业、永恒等5个亿级梯度产品。三是深推高端精品名酒。习酒公司加快高端精品名酒研发,上市推广“习酒·窖藏1988”“君品习酒”“心悠然·小糊涂仙”等高端名酒品牌,抢占高端酱香名酒市场,进一步细分国内市场,鼓励白酒企业制定市场营销规划,采取专营、直营、加盟连锁等多元营销渠道,着力构建习水酱香白酒销售战略网络。2019年,面向国内市场高端白酒销售总额超过50亿元。

  围绕产业“融合化”,建设“酱酒+”创新区。习水县大力实施“酒+N”发展战略,着力把“中国习酒城”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名片。一是深入推进“酒旅融合”。习水深入实施“酒旅并举、富民强县”、建设“黔川渝县域旅居中心”两大战略部署,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形,大力推动白酒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如宋窖酒业以打造白酒、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工业旅游模式,在文化长廊收藏展览数百件与酒文化有关的农耕文物、酿酒器具、社会名人字画等,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0余万人次,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二是深入推进“酒餐融合”。习水县将白酒产业与餐饮行业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打造以品饮习酒为重点的餐饮旅游,围绕传统酿造工艺、酒文化等发掘新菜品,打造特色餐饮文化,形成餐饮行业与白酒产业的良性互动。如贵州洞酿洞藏酒业有限公司依托独特的溶洞景观,投入300余万元打造集白酒品鉴、餐饮为一体的体验中心,打造酒餐一体化旅游业态。三是充分挖掘“酒文内涵”。习水县加强对习水酱酒品牌传统文化植入,顺应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整合赤水河流域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以酒文化为主导的酒文化产业链,增强文化品牌渗透力。如习酒公司充分挖掘习酒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塑造了“君子之品、酒中君子、至善至美、至诚至信”的企业文化,2019年,新开发的君品习酒高端品牌,实现营销额0.8亿元,助推习酒公司实现百亿目标。

  围绕发展“绿色化”,建设环保酿酒生态区。习水县始终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严格保护赤水河生态环境和“中国酱香·赤水河谷”地域品牌。一是强化酿酒节能减排。习水县严格污水处理排放,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排放标准,全面减少酿酒排污总量,全面加强白酒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完善治污排污政策体系。近年来,赤水河沿河白酒企业每年实现污水减排35万吨、COD排放每年减少12吨、氨氮排放每年减少3.2吨、总磷排放每年减少0.6吨。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习水以打造“四河四带”为目标,利用坡地植被、沟壑、高速公路和旅游公路打造公共绿化景观、花坛景观,进行赤水河岸大面积植树造林,植入鰼部文化、工业文明元素,辅以不同视角、不同高度、不同距离的绿色景观,打造多层次交叉性立体景观线,实现“四季见花开、常年见美景”,打造全新习酒城。近年来,投入资金4.5亿元,围绕赤水河流域打造生态景观林1.6万亩。三是推进赤水河流域环境治理。习水县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体系,出台配套政策,在赤水河及支流周边1km范围内严禁增设规模以上养殖场,逐步取缔河流上水电站,保障赤水河生态和流量。推行流域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全力推行PPP治理模式,建成投用蚕场、九龙屯、两河口三个在线自动监测断面,随时监测赤水河水质状况。(供稿 中共习水县委办公室)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