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贵阳高新区。(资料图片)
新年伊始,贵阳高新区传来“好声音”:2021年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预计累计完成202亿元,同比增长26.5%;规模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24.3%,超市下达全年目标0.3个百分点;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累计完成170.1亿元,绝对值排全市第1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业务收入(500万口径)预计累计完成90亿元,同比增长19.7%,预计绝对值排全市第1名;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累计完成5356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预计累计完成31218万美元,完成总量、进度排全市第1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1年,贵阳高新区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工程、第一动力、第一任务,全区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提质提速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规划和“强省会”行动良好开局。
培育“专精特新”
撬动经济大发展
参与我国现役绝大部分军用航空发动机生产任务,承担所有预研、在研军用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任务,国产大飞机C919长江系列航空发动机环锻件的核心研制生产单位;全面融入全球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链,成为全球民用航空发动机六大制造商在亚太区的合格供方资质并配套全系金属材料的锻件制造企业……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贵州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专注从事航空难变形金属材料环形锻件的研发与制造。
多年来,航宇科技针对航空产品高品质、高可靠、长寿命、可追溯的要求,结合自身技术积淀,搭建了新材料应用研究、近净成型技术应用研究、数字化制造过程控制研究、民用航空发动机锻件集成制造技术研究等研发平台,依托上述平台成功研发了航空难变形金属材料组织均匀性控制技术、杂异形环轧锻件轧制中间坯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等十大系列核心技术,改变传统锻造过程中的一些痛点和难点。
公司成立以来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10项,主持编制国家标准3项,拥有发明专利58件,其中2件国际发明专利。
航宇科技只是贵阳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的一个缩影,纵观贵阳高新区其他企业,科技含量高与发展潜力大是共有的标签。
智能化生产线每8秒采集一次生产数据,每分钟可生产近300件产品……走进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厂房,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
“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0余万元,并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理部部长彭绍波说,自雅光电子沙文园区新厂投用以来,以创新为驱动,公司积极向国内一流汽车芯片及系统控制研发生产企业迈进。厂房新购置的生产线设备全部拥有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接口,不仅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水平。
“这条智能化生产线完全由我们自主研发,填补了国内空白,让雅光电子有底气进军国际高端主机市场。”彭绍波说,不断创新,让雅光电子荣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目前,雅光电子已完成从元器件产品制造商向系统产品制造商的转变。相比2006年刚成立时,公司总资产增长了60倍,产品占据全球整流二极管市场的10%,已成为通用、吉利、长安、东风、比亚迪等知名品牌的供应商。
在贵阳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不仅逐年递增,且增速喜人,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创新驱动的主力军。2021年,贵阳高新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户,省级和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各14户。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0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为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线,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近年来,贵阳高新区积极培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通过强化政策落实、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等,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引导全区中小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强化政策扶持,通过各种渠道对国家、省、市、区相关政策开展宣传和指导,让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
狠抓项目建设
积蓄发展后劲
在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10万平方米的厂房中,只有少数工人在机器旁记录、检查,一排排大型机械臂动作灵活地快速进行生产。车间里整洁安静,就算设备高速运转时,也仅有轻微的机械运转声。
“我们是采用工业4.0标准建设的智能化工厂,配料、涂布、辊压、叠片、装配、烘烤、检测等关键工序,都实现了自动化装备、信息化管控、智能化决策。”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翁勇说,公司生产的是由比亚迪公司研发的动力电池——刀片电池。目前,这种电池已经顺利通过安全性要求最苛刻的针刺测试。
“刀片电池的成本下降了30%,空间利用率提升了50%,具有安全性高、功率大、续航强、寿命长等特性。”翁勇说,目前,该公司生产的刀片电池主要供应比亚迪汽车。整个项目达产后,将会形成百亿产能规模。
2019年1月,比亚迪公司与贵阳国家高新区签署《智能制造产业园投资合作协议》,成立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规划建设比亚迪智能制造产业园。“在高新区全方位支持和强力推动下,该项目在两年内建成投产。”翁勇说,目前公司共建成6条15GWh产能生产线,2021年产值达到16亿元。
项目建设的力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项目建设的水平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当前,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既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长远之策。2021年,贵阳高新区推动比亚迪弗迪电池项目、神奇制药沙文生产研发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振华新材料二期、时代沃顿膜用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推动开工工业项目18个,推进新入库项目47个,支撑本年投资40.3亿元。
为促使项目尽快动工,贵阳高新区深入实施“双重”服务工作机制,对新引进项目、拟建项目、在建项目实施“三定”推进方案,按照“定责任、定节点、定目标”原则,制定工业项目建设成长计划,明确项目建设、投产、上规时间节点,加强服务和调度,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在建项目尽快达产投产,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为工业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新发展新格局
奋发展现新作为
开局关乎全局,起跑决定后程。
站在新起点,贵阳高新区将通过坚定不移抓目标、坚定不移强产业、坚定不移推项目、坚定不移聚要素“四个坚定不移”,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定不移抓目标。精准锚定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工业投资累计完成500亿元目标,聚焦“两主一特”产业,从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三方面入手,着力在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上下功夫,全力推动中晟泰科、中航发黎阳等重点企业达产增效,持续保持工业经济中高速增长良好势头,确保今后引进的产业项目亩均税收达到30万元、亩均投资1000万元、亩均产值1000万元以上,为全市工业发展作出支撑贡献。
坚定不移强产业。把产业大招商作为“一把手”工程,建好用好“两图两库两池”,精准开展央企招商、以房招商、以商招商,精准锁定产业链薄弱环节和目标企业,确保到2025年,累计引进“两主一特”及软服业项目267个,“两主一特”工业总产值突破62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0户,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依托云上贵州等信创产业平台,率先在高新区布局全省信创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软服业收入达788亿元,占全省70%。
坚定不移推项目。确保动态保持项目储备不少于70个,总投资1000亿元,年度可实施项目投资规模200亿元以上,形成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采取全项目链管理服务模式,紧盯签约、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达产六个环节,不断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包保、“双重”服务等工作机制,让全区干部下沉到项目去、到企业去、到车间去,采取超常规举措快建快投,力争新签约工业项目6个月内开工率不低于80%,新开工项目18个月建成投产率不低于80%。
坚定不移聚要素。深入落实市委关于抓工业要素的系列要求,推动土地、人才、标准厂房等资源要素聚集,以强有力的要素保障,助推工业大突破。持续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保证工业用地的数量和质量,确保到2025年累计完成工业用地收储3750亩。探索建立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厂房的新模式,确保到2025年新增2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进一步深化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全力推进人才小镇、国际人才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载体建设,到2025年新增新型工业化领域高层次人才2000人,培训新型工业化领域人才4万人。
旌旗动,战正酣。贵阳高新区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掀起建设热潮,奋力成为围绕“四新”主攻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为新时代“强省会”作出贡献。(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