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农结合”:不断探索贵州教育振兴之路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3-05-04 18:05:38

  “我们忘不了2022年大年初八,可能还有人在被窝里享受余温的时候,大学专家团队已抵达对门山村的茶园基地开展智慧茶园数据采集和生态茶园管护培训……”4月3日,一份感谢信在贵州大学传递着。

  感谢信里,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村委和村民们感谢贵州大学以“校农结合”为契机,开展党建、科技、人才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倾心帮扶。

  2017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帮扶黔南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摆卡两个一类贫困村率先脱贫,创造脱贫攻坚奇迹,摸索出“校农结合”帮扶模式。由此发端,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启动“校农结合”工作。

  7年来,贵州“校农结合”模式先后亮相全国“农校对接精准扶贫推进大会”和教育部“教育扶贫论坛”,被写入中组部、中央党校、教育部联合举办的“省部级干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分享案例。

  “校农结合”的故事延续7年,却越发精彩,从帮扶三农,到推动校工、校旅结合等,托起一个又一个的希望。

  产销精准对接  校农互利共赢  

  “校农结合”以学生营养餐农产品消费需求为切入点,各校园食堂需求为基础,调动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开展消费帮扶,在消费帮扶中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创新经验,加大对脱贫地区农产品采购力度。

  贵州中医药大学探索建立全省高校首家直销平台——“校农结合”超市;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理工学院开展农产品进校园展销活动,引入贵州地方特色农产品进校园展销,让全校老师加入到消费扶贫事业中。

  至今,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仅食堂累计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约为352.72万吨,采购金额达318.59亿元,有效带动省内近1万个种植养殖基地(合作社)发展,推动调整产业结构300万亩,带动脱贫地区100万余人增收。

  为优化“校农结合”消费帮扶工作,贵州省教育厅搭建“一码贵州·校农结合”大数据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实现了线上交易、产品溯源、质量监管、交易数据实时观测,有效开展规范、调度和审核工作。

(供稿)“校农结合”:不断探索贵州教育振兴之路_fororder_图片4

“一码贵州·校农结合”大数据平台  摄影  陆丹

  人才沉下去  农业强起来

  “‘校农结合’让高校找到助力乡村振兴新的切入点,同时又能将教学科研嵌入其中。”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再杰介绍,“校农结合”实施过程需要推动工作高校人才需深入一线,发挥优势打通各环节,这个过程中就潜藏各种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机遇。

  遵义医科大学的“第一书记”为正安县市坪乡龙坪村研发菌种,助推产业发展,带动几千余人就业,上百户群众增收。

  贵州大学帮扶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建成长线产业与短平快产业,每年为当地带来上千万元的产值收入。

  这些年,“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成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尖兵”,以党建引领,将学术论文“植入”农田,把科研成果留给群众,也从田间地头“挖掘”新的科研项目,还帮扶地区建立近百个教育培训、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实践基地和育人平台。

  保证品质是前提  建立品牌是发展

  2022年,《贵州省“校农结合”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实施意见》提出用5年时间,推进党建引领、消费帮扶、人才培养、品牌建设、产教融合五大行动。

  其中,品牌建设助推文化振兴的同时,通过打造过硬扶贫品牌,有效助力巩固脱贫成果。

  贵州省属各高校通过开设“校农结合”直销点、体验馆、线上电商销售平台,打造“校农结合”品牌。

  贵州财经大学学生团队创办“台江印象”生活馆,用线上线下方式销售农特产,最高时销量可达百万元以上。

(供稿)“校农结合”:不断探索贵州教育振兴之路_fororder_图片3

贵州财经大学“台江印象”生活馆  摄影  陆丹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打造“鑫帮优品”贵州地方特色农产品系列品牌产品,助农带货,为地方农产品产业赋能。

  为建立品牌效应,贵州省还开展各类活动,举办全省“青春前行  黔货出山”农产品品牌包装设计大赛、“一带一路”生态特色食品展等。

(供稿)“校农结合”:不断探索贵州教育振兴之路_fororder_图片2

“校农结合”特色食品展   供图  贵州省教育厅

  “校+N”模式  让各业兴起来  

  五年脱贫攻坚战,两年乡村振兴路,“校农结合”的内涵和外沿在扩大和拓展。

  “校旅结合”方面,贵州省教育厅将荔波县洪江村变成“艺术村”;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校旅结合”新媒体电商现代产业学院在三都县高硐村开班,用专业赋能村寨。

(供稿)“校农结合”:不断探索贵州教育振兴之路_fororder_图片1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学生在三都县高硐村开展实践研学  摄影  陆丹

  该校还以百万的价格向贵州芭田集团转让“煅烧磷矿钙镁分离并制作取工业级硝酸钙和碳酸镁的中试及产业化开发”研究成果,“校工结合”进展顺利。

  “校校结合”方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探索实施“领办”教育新模式,帮助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应对易地搬迁点学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师资力量薄弱困境。

  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治松看来,“校农结合”需要针对乡村振兴发展所需的产业、人才、乡风、治理需求,形成校农、校工、校旅、校园(区)、校产(业)、校校、校网、校贤(才)等多种形式的结合。

  “校农结合”为各行业注入智力、技术、人力,让行业获得潜力、活力和能力,扶心又扶志。

  门山村的感谢信还提到:“发展理念在对门山已经根深蒂固,发展模式在对门山村业已成为事实。”

  正如这份感谢信所言,当发展理念培养成惯性思维,把发展规模转变为事实时,贵州教育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才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文 陆丹)

编辑:罗淼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