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果子结得好,修枝管护少不了。”3月20日,在六枝郎岱镇安乐村的猕猴桃基地记者见到毛锐,他正蹲在藤架下手把手教村民修枝抹芽。作为基地主任,他粗糙的掌纹间嵌着洗不净的果锈,那是与猕猴桃相伴11年留下的印记。
安乐村猕猴桃种植基地
今年是毛锐与猕猴桃结缘的第11个年头,也是安乐村产业转型的第11个春秋。过去,安乐村的村民们守着“种一坡收一箩”的薄田度日,直到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架织成绿网,村民们才发现,祖祖辈辈踏着的土地里,竟然藏着两本活期存折——一本是土地流转的账本,一本是务工收入的工资卡。
2014年的那纸合同,至今仍锁在村民卢进文的木箱里。当猕猴桃公司工作人员带着测绘仪走进他家玉米地时,这个种了半辈子地的老汉手抖得按不好手印,“每亩地年租金800块,不种庄稼白得钱?”
安乐村种植的猕猴桃(受访者供图)
卢进文给记者看了他的两本账本,一本记着家里土地的流转金,每年土地租金准时到账;另一本账本上的数字则跳得欢实:三月修枝每天80元,四月下旬授粉计件工资,九月采摘按筐计价每天100元以上——这个曾经的建档立卡户,去年光务工收入就攒下一万元。
留守老人把荒山交给专业团队打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寄回土地委托书……村里引进的猕猴桃种植公司像块磁铁,把零碎的土地拼成连片的产业版图。如今,站在山头望去,曾经支离破碎的坡耕地已被打造为25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水泥桩撑起的棚架下,土地证编号在每片地头闪着银光。
安乐村种植的猕猴桃(受访者供图)
经过十余年摸索,安乐村的猕猴桃栽培方式不断更新换代,种植管护逐步实现标准化、集约化,猕猴桃品种不断改良,一些中晚熟猕猴桃新品种错峰上市,亩产收益显著提升。
“目前,我们累计淘汰了7个猕猴桃品种。去年,村里的猕猴桃产量在400吨左右,卖了200多万元。今年,猕猴桃单亩产量更高,总产量有望突破600吨。”毛锐告诉记者。
安乐村一角
尽管依托自身优势有了可喜的发展,但安乐村并不满足于现状。“脱贫摘帽只是起点。”安乐村村支书杨梅指着山坳里的新垦地块说,“我们不仅要巩固脱贫成果,更要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今年新种了450亩生姜还试种了竹荪,向着产业全覆盖的目标全力冲刺。”
山风掠过猕猴桃架,拨动着乡村振兴的金算盘。老田地里栽出新“硕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正在安乐村生动上演。(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桂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