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阳光谷旅游度假区花海打卡拍美照
兴义雨补鲁花海
安龙县普坪镇鲁沟塘观赏盛开的樱桃花
蛋炒饭
搭链粑
五色糯米饭
竹筒腊肉
杜鹃花开
春日的黔西南,是一幅被造物主精心晕染的画卷。喀斯特峰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布依族姑娘的百褶裙摆掠过初醒的田野,苗族银饰的脆响惊起李花树下的山雀。在这片被北盘江滋养的土地上,当漫山遍野的山花与传承千年的饮食智慧相遇,一场关乎视觉与味觉的春日叙事,便随着晨露从花瓣滚落的声音悄然启幕。
花宴:大地写就的芬芳诗行
在黔西南,春天不是日历上的节气,而是从舌尖绽放的具象存在。世代居住于此的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将“食花”的古老传统化作与自然对话的密码。
万峰林的金色变奏曲
春日的万峰林,三千亩油菜花海在峰丛间铺展,布依族老人韦秀英总在日出前挎上竹篓:“花茎要在露水未干时采,这样的凉拌菜才带着山野的灵气。”她所说的“油菜花三吃”,已成为当地农家乐的活招牌。凉拌油菜花尖:采摘未开花的花茎,焯水后与糊辣椒、花椒油凉拌,口感脆嫩微苦,清热解毒;花蜜粑粑:用油菜花粉与糯米粉揉制,包入野生蜂蜜,蒸熟后透出淡淡金黄;油菜籽油辣椒火锅:以当年新榨菜籽油为底炒制辣椒,涮食清明前的山笋、冬日封存的腊肉香肠,油香浓郁而不腻。
桃花谷的粉红浪漫诗
当顶效的山谷被染成粉霞色,布依族村寨的酿酒坊便飘出桃花酿的醇香。“每坛酒要放足几百片花瓣,象征日日如春。”酿酒师黄阿妹的手指在陶瓮边沿划过,如同抚触时光的年轮。这场“以花入馔”的狂欢催生出独特的经济形态:村口老榕树下的烤肉摊,柴火将芭蕉叶的清香焙进肉串的肌理,游客在花雨中大快朵颐的场景,构成了当代版的“桃花源记”。
李花宴里的共生哲学
贞丰县白层镇的千亩李花海中,养蜂人杨老汉正将蜂箱搬至林间:“李花蜜要赶在梨花开放前采收,这样才不会有杂味。”这种对时序的精准把握,凝结成餐桌上的李花酸汤鱼——北盘江的鱼在红酸汤中翻滚,李花瓣的加入让酸味中透出杏仁般的回甘,而在火塘边舂打的糍粑,每一锤都暗合着二十四节气的韵律,封印着冬雪与春阳交替的密码。
山珍:喀斯特地貌的春日馈赠
当季风掠过北盘江峡谷,雷雨唤醒沉睡的蕨菜,春汛滋养着水芹菜的根系。黔西南人用世代相传的智慧,将山野的馈赠转化为治愈现代人乡愁的良方。
蕨菜三重奏:时间的魔法
在兴义市郊的雨补鲁天坑,布依族妇人吴阿婆用米汤发酵酸蕨菜的手艺,这道需耗时三天制作的酸蕨炒腊肉,腊肉须取自吃蕨菜长大的黑毛猪,发酵产生的乳酸菌与烟熏气息在铁锅中碰撞,那道看似朴素的蕨根粉凉粉,实则是生存智慧的结晶——先民们发明的储粮术,在当代蜕变为消暑佳品。
折耳根:争议性的美味
这个让外地人掩鼻的“山野精灵”,在黔西南春日餐桌占据C位。布依族大厨龙师傅的料理哲学颇具深意:“初生的折耳根嫩叶像婴儿手掌,要用酸汤激发它的野性。”在他手中,辣椒粉与折耳根的激烈交锋,最终在苞谷饭的调和下达成和解。而晒干的折耳根煮水后加蜂蜜,既是饮品,更暗含布依族“以苦为补”的养生哲学。
水芹菜:江河孕育的春之味
在北盘江畔的者相镇,水芹菜收割是场集体仪式。布依族妇女们赤足踏入春汛微凉的河水,镰刀划过处,肥嫩的茎叶落入竹篓。“芹菜粑要煎得外酥里糯,才能锁住水的灵气。”黄奶奶至今保持着用鹅卵石磨制米粉的古法。当现代餐饮追求“分子料理”时,这里的山民仍相信,只有柴火铁锅才能唤醒食材最深处的记忆。
民族风味:春日餐桌上的密码
在黔西南的群山中,水田次第苏醒,春日的炊烟里升腾着跨越千年的饮食仪式。当糍粑锤砸出糯米的清香,五色花米饭在竹簸箕上铺展成彩虹,喀斯特峰林间的民族餐桌,正上演着一场与自然、先祖对话的味觉史诗。
在黔西南的布依古寨,布依族的三月三不仅是歌节,更是一场以食祭春的盛典。清晨,女人们背着竹篓走进薄雾笼罩的山林,采集枫香叶、紫蓝草、黄栀子——这些草木即将在糯米上绘出《古谢经》中记载的“五色大地”。
枫香叶染黑的米粒象征肥沃土地,紫蓝草浸出的靛蓝对应雨后天穹,黄栀子调出太阳的金黄,密蒙花点染星月的银白,原色糯米则如河流贯穿其间。布依族老人会指导年轻人将彩糯拼成“纳乜”(布依语:田鱼)图案,祈愿稻花鱼丰收。
寨中广场上,男人们正轮番捶打蒸熟的糯米。当糯米渐成胶状,妇女们迅速揪出团子,包入苏子糖或赤小豆,制成咸甜双味的“春糍”。这场持续快乐的打糍粑仪式,锤击声必须与铜鼓节奏完全契合——布依族相信,只有音律同步,糍粑才能储存春日的精气。
在万峰林深处的布依村寨,春天的山珍被装入竹筒演绎极致鲜味:冬季用米酒、花椒腌制的黑毛猪肉,塞入当年新竹筒,埋入燃烧后的稻壳灰烬焖烤。竹膜在高温下融化,将植物清香渗入肉中,成就《布依族古歌》中赞颂的“竹魂肉”。在南北盘江交汇处,春日的饮食文化碰撞出独特火花:北盘江的鱼与发酵三个月的山笋同煮,木姜子油的加入让酸味陡增野性。
市集:烟火人间里的春天奏鸣曲
当晨光染亮万峰林的峰尖,黔西南的春日市集便拉开帷幕。这些流动的盛宴,既是美食集散地,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微观现场。
万峰林景区入口的蛋炒饭一条街,几十家店铺每日消耗鸡蛋逾万枚。这道看似平常的平民美食,在布依族媳妇王大姐手中焕发新生:用包谷饭裹着鸡蛋液。炒制的鸡蛋饭下着凉拌菜折耳根,成为外地游客感受这个城市淳朴滋味的最佳菜肴。当城市餐饮陷入标准化焦虑时,这里农家乐餐馆的灶台仍坚持用柴火——只有带着松脂香的烟火气,才配得上春天的食材。
兴义老城区的市集,像条流动的文化长廊。丝娃娃摊主杨阿婆的十种春蔬搭配,暗合布依族“十全十美”的婚俗讲究;鸡肉汤圆的诞生,则记载着明清屯兵带来的饮食融合史。而那笼蒸汽缭绕的刷把头,面皮要经揉压,才能达到“透光见馅”的薄度,工艺之精。
随着赏花人潮迁徙的移动摊点,正是花市里传统美食的当代注脚。樱花冰淇淋的研发者是返乡创业的90后姑娘,她在外地学艺时总想起家乡的漫山野花;花入糯米团的制作现场,抖音直播架与石臼共存,老者舂米的节奏与点赞音效交织成奇异和弦……我们看到:古老的花食传统,正在Z世代的味蕾上获得新生。
春日餐桌故事仍在继续
当暮色浸染北盘江的涟漪,炊烟从峰林深处的吊脚楼升起。布依族母亲教女儿辨认可食野花的低语,苗族青年在短视频平台展示家传腌肉技艺的欢笑,茶农将新采茶青装车时的哼唱,共同谱写着黔西南的春日交响。
当春日的暖阳洒满黔西南的峰林梯田,这场以花为媒、以山为灶的美食盛宴正等待食客们前来解锁。在这里,每一口春天的味道,都带着山野的灵气与民族的智慧,成就了北纬25度最独特的味觉记忆。
这里的美食故事,从来不是简单的味觉体验。每一口春天的滋味,都凝结着喀斯特地貌的天地灵气,镌刻着多民族共生的人文密码,更寄托着对自然时序的虔诚敬畏。(图片均来自黔西南日报社图库 记者 尹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