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鱼肥稻香。连日来,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水稻陆续成熟,稻花鱼也迎来丰收。在一亩亩金色稻田里,蕴藏着酸汤鱼和米酒两项深深植根于苗族农耕文明中的非遗,它们不仅造就了独具风味的舌尖盛宴,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家族情感与丰收喜悦。
村民们在稻田里捉鱼 摄影 莫昌怡
这几天,在丹寨县兴仁镇台辰村的梯田里,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稻香扑鼻,肥美的稻花鱼在稻田中自在游弋。一大早,村民李振文便和邻里们拿上工具下田捉鱼。不一会儿,20余条鲜鱼被收入篓中。村民们满怀喜悦快步返回家中,着手准备烹制酸汤鱼。
村民正在烹煮酸汤鱼 摄影 莫昌怡
“鱼下锅之前要先将苦胆取出,从鱼鳃到鱼鳞数第二片到第三片的中间,用刀轻轻一划,一扒一挤,苦胆就出来了。”李振文介绍,稻花鱼是原生态的,鱼鳞很薄,不用刮,煮熟以后,吃起来口感很脆。
酸汤鱼,是丹寨县苗族世代传承的非遗美食,每年农历七月中旬,稻花初绽、谷穗渐满,正是品味酸汤鱼的黄金时刻。而要想烹出一锅真正地道的酸汤鱼,从酸汤、用水到配料,都大有讲究。
“做鱼的时候,两斤鱼就放半碗酸、半碗毛辣果、3斤水,这样的比例做出酸汤鱼才够味儿。”李振文说。
丹寨县兴仁镇台辰村稻田航拍图 摄影 莫昌怡
清冽山泉为底,加入自酿红酸,随后立即放入刚取完苦胆的稻花鱼,将鱼煮熟摆盘后,再浇上用青椒、毛辣果熬制而成的毛辣酱和秘制蘸水,一锅鲜香四溢的稻花鱼便可上桌。这道美味不仅是一种饮食,更承载着苗家代代相传的情感与记忆。
“做酸汤鱼是跟着我父亲学的,以前,我父亲每年到开田的时候,他都会去抓鱼来煮给我们吃,他每次煮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着他怎么煮,煮完了我就记着,现在自己也要煮,也学会煮了。”李振文说。
苗家酸汤鱼 摄影 莫昌怡
“酸汤鱼是在稻花开了、米成熟了,开田的时候吃,丰收时就留一半的田做水田,把鱼放进去,然后村民们一家帮一家收,收完了就把鱼做来吃,庆祝大丰收,犒劳一下我们自己。”台辰村村民潘晓琴说。
丰收的季节,苗家人的餐桌上,除了酸汤鱼,米酒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角。丹寨米酒以本地优质糯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酿造,酒色微黄、酒香浓郁、入口醇厚回甘。独特的草药酒曲、传统酿造工艺以及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使其颇负盛名。
“丹寨的大米,又白又大颗,给糯米酒兑酒药后,发酵三天就能出酒了。”丹寨县龙泉镇场口社区扶家酒坊糯米酒制作人余仁坤说。
酿酒师傅将糯米进行密封发酵 摄影 徐鑫缘
米酒的酿造有浸米、蒸米、拌曲、发酵、蒸馏等9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蒸馏时多采用木质的传统蒸酒器,这种古法酿造最大限度地保留米粮的精华和风味,成就了丹寨米酒独特的色、香、味。
“我已经做糯米酒三十年了,制作糯米酒的关键是掌握饭的温度和酒药的剂量。丹寨米酒分为大米酒和糯米酒,糯米酒口感是甜的,口感比较好。”余仁坤说。
以传承,致匠心。多年来,余仁坤始终秉持着传统工艺,不追求速成与量产,而是用心去感受每一道工序的变化,用双手去把握每一个细节的温度。这份对传承的坚守,让她的糯米酒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香醇。
酿酒师傅正在酿造糯米酒 摄影 徐鑫缘
“我现在也在加班加点地做,到非遗周的时候,邀请远方的客人尝一下我们丹寨本地糯米酒。”余仁坤说。(文 潘蝶 莫昌怡 姚登月 徐鑫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