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消息(杨云):近年来,中国“天眼”落户贵州、大数据产业布局、立体交通连接四方,让贵州从贫瘠落后的欠发达地区转变为拥有前沿科技、新兴产业和现代化大交通的“三有”省份。同时,全域旅游战略助推了贵州“山地公园省”的建设,文化产业规划让“多彩贵州”享誉海内外,贵州历经多年打造的“山地公园省”和“多彩贵州”这“两新”形象已成为当今世界对贵州的新认识。
改革开放40年,新时代贵州创造的“三有”省份和“两新”形象名片颠覆了数百年来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及“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印象。连续30个季度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前三,多彩贵州日新月异。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不走资源消耗、粗放扩张、发展独大的老路,而是选择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新路,经济建设以绿色发展为行动指南,产业选择以生态为根本遵循,创富路径以和谐共生为旨归,不断探索创造绿色的深刻变革,进行包括资源、技术、资本、制度等多重要素的重组。在贵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位居正中。
贵州清镇红枫湖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摄影 杨云)
云山阻隔行路难,望断天涯空嗟叹。500年前被贬贵州修文龙场的王守仁(阳明先生)在《瘗旅文》中曾这样形容贵州:“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
2014年,贵广高铁开通,贵州进入高铁时代。从” 零”开始,如今贵州铁路出省通道达到14个,形成贵阳至周边省会城市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2至8小时高铁交通圈;2015年,贵州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如今高速公路里程增至5800余公里,高速公路出省通道达到17个;2015年,贵州北入长江的乌江高等级航道实现通航, 2017年,茅台机场通航,贵州实现通航机场市(州)全覆盖,形成“一枢纽十支”民用运输机场布局。2018年贵阳—莫斯科直飞洲际航线开通,贵州国际航线达到24条。
“高铁、航空、高速公路,入黔出黔很方便。”2018年国庆黄金周,来贵州旅游的刘冬认为,“天堑变通途,处处见风景,贵州变化真大。”
2018年,贵州已有1个干线10个支线机场,贵州支线机场出港直飞航线达到130余条。曾经的千山阻隔如今连成风景线,“开门见山”的贵州人吃上“旅游饭”。目前,贵州70余个景区已可以实现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系统。
从2017年开始,贵州计划用三时间年在全省开展农村“组组通”公路大决战,计划累计投入资金388亿元,对全省3.9万个30户以上未通硬化路的村民组,规划建设通组公路9.7万公里,彻底打通交通“最后一公里”。
贵州赫章山区通村通组公路让乌蒙山道路更畅通(摄影 杨云)
交通的改善,让贵州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和预见,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让贵州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翅膀。“千企改造”“万企融合”提升了贵州传统行业竞争力,大数据这棵“智慧树”成为越来越多实体经济企业的“摇钱树”。
新时代财富追逐生态。惠普、富士康、IBM、微软、高通等企业纷纷投资贵州,苹果中国云、华为、腾讯等数据中心在贵州落地。贵州省商务厅数据显示,已在贵州落地的200多个大数据项目投资额超过2400亿元,落户贵州的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已超过150家。2018年上半年,贵州经济以10%的增速领跑全国,是全国唯一一个实现两位数增长的省份,经济总量也从倒数跃升至全国第23位。
东看南望。贵州被纳入长江经济带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同时,又拥有经广西南下的西南出海通道。新的“南向通道”为贵州带来更大的机遇,由北部湾海港和南宁向北经贵阳、重庆、成都,连通兰州和西安,将形成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条南北纵向大动脉。贵州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三不沿”状态正在转变为近江、近海、近边“三临近”发展优势,迎来更多的开放机遇。目前,贵州与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
贵州绿色实践,保障了连续多年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办10年来,贵州已然将生态理念贯穿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以更低的资源消耗、更小的环境影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六盘水市把“生态+”理念融入发展全过程,谋绿色发展,做绿色文章。贵州省国家级贵安新区探索创新“绿色金融+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人居、绿色交通、绿色消费”(1+5)绿色发展模式和“绿色大数据+绿色金融+绿色脱贫”三融合驱动特色路径。贵州省安顺市大力实施绿色通道绿化、山地造林绿化、植被恢复造林、森林生态廊道等林业工程和项目,使全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和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梵净山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第十条(生物多样性)标准,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认可梵净山具备世界遗产所需的“突出普遍价值”。梵净山成功申遗的背后,正是贵州牢守生态红线、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的成果,更是中国着力构建生态多样性保护网络取得明显成效的缩影。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原中方首席顾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院士表示,“这几年我们亲眼目睹了一个曾经是发达程度不足的较为贫困的贵州省,在保护好优良的绿水青山生态环境的同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2013年至今,贵州共推进13项相关改革,五级河长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损害党政干部问责、排污权有偿使用、污染第三方治理等举措,引领全国风气之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贵州正在成为现实。
从2008年开始谋划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开始,10年来,贵州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着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省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
久困于穷,翼以小康。作为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贵州省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总攻绝对贫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截至2017年底,贵州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1149万减至270余万,贫困发生率从33%降至8%。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如今的贵州人常引用明代刘伯温的诗来表达自己的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