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汉斯·道维勒、梅里·马达沙希:生态文明与新冠肺炎疫情
2020-08-18 15:18:3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周文进责编:李佳艺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破坏自然生态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福祉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和人类福祉三者间脆弱的联系。是否是人类与自然支离破裂的关系导致了这场疫情?人类正不断地侵害着地球:为扩大粮食生产而砍伐森林,为开采更多的石油、煤炭和其它物质忽视地球的生态系统,水和空气被污染,动物栖息遭到破坏,有的物种灭绝了。所有这些行为大大提高了人类、牲畜和野生动生物之间的接触度,于是人类接触到了动物病原体,若干种人畜共患疾病出现了。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社会尚未解决的紧张局势。环境和气候危机迫在眉睫,全球都在与粮食和水资源短缺、能源波动、自然灾害、经济衰退、大规模失业和金融不确定性作斗争,而各国没有为应对如此重大的全球卫生危机做好准备。

  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前进的方向。这一理念与几十年来联合国的决议与方案里所贯穿的要素——“生态可持续发展”十分类似。这两种说法都提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使用必须在环境的物理承载能力内并允许其长久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社会将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其核心理念,强调人类与周围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中国已将生态文明概念纳入宪法。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应仅在中国,更应在世界各国和更大范围的人类社会中得到落实。

  新冠肺炎这一新型流行病表明,进行生态文明实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人类的未来至关重要。从本质上讲,生态文明的核心是赋予所有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以内在价值。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必须努力与彼此和谐相处,与自然及维持生命的生态系统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的前提是,通过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破坏的方式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意味着全面转型——向循环经济和共享社会迈进。生态文明旨在引导人们转变消费和生产模式,利用科技创新来保护生态环境。数字技术、通信和能源革命推动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生态文明力求整合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需求。我们正处在一场革新的起点,即生态文明的变革。

  假如人们希望设计一种能够修复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新方式,那么这次疫情则为变革提供了机会。人们的行为及生活不可能回到疫情前的“常态”。仅进行调整是不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性的,必须要增强全球的适应力。

  当前疫情表明,在消费模式上我们可以厉行节俭,以便更好地实现环保目标。各国政府现在拥有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选择绿色和包容性的复苏模式——这种复苏模式不仅能够提供收入和就业机会,而且它以更广泛的福祉为核心。人们需要在整合气候及生物多样性方面采取强有力行动,增强应变能力,以期开创人类、地球和繁荣发展三方共赢的局面。

  绿色发展成为奠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石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并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在生态环境领域,必须使我们的所有活动与联合国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任何大洲、国家、城市、社区乃至个人都不能、也不应掉队。绿色转型的目标是以寻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寻找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

  绿色增长是在不损害自然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绿色增长理念承认自然和环境质量对经济健康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绿色经济要求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损耗相脱钩。绿色振兴方案必须把环境和经济发展视为相辅相承的目标,而非相互矛盾的角色。

  每个人,不分年龄、性别、国籍和种族,都必须抓住机会,携手打造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共同未来。保护地球是我们这代人在当下最重要的责任。为此,我们需要秉持一种造福地球的观念与认知,来重置我们的生活方式。

  除非我们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我们最终将无法战胜疫情——治标不治本或暂时治愈疾病都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辅相承。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创建生态文明社会,国家需要有力地领导以做出改变,拯救我们唯一的星球。

  注:

  梅里·马达沙希 :创意中心咨询委员、联合国秘书处前高级经济官员、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汉斯·道维勒:创意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专家观点|生态文明与新冠肺炎疫情》,本文为摘编版,全文将发表在《创意2030》特辑第六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