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决战决胜“最贫困”
2020-10-17 20:03:2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周文进责编:赵滢溪

  国际在线贵州消息:2020年10月17日,中国第7个“国家扶贫日”,中国决战贫困进入倒计时。

  中国西南山区贵州省,曾经被人用三个“最”来形容: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23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30.83万人,每年100万人以上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6.8%下降到2019年的0.85%。目前剩余贫困人口基本达到脱贫标准,未脱贫县基本达到脱贫条件。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转为减贫人数最多,贵州人民即将告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贵州脱贫成绩的取得,在于贵州实施的一系列精准策略: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农村“三变”改革等,形成了可在全国推广的贵州经验。

  易地扶贫搬迁,让188万人过上好日子

  20多年的吊脚楼透风漏雨,楼上住人,楼下养猪;大儿子外出打工,已经4年没有回家;村里山高谷深,只能种点水稻……“以前的生活太苦了。”在100平方米的楼房新居里,张菊先回忆往昔感慨不已。

  2019年10月,张菊先一家人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罗里乡樟溪村,搬进了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这里,82栋楼房鳞次栉比,1.8万人有了新家。张菊先说,“自己像重新活了一次。”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贵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从数量上看,贵州易地扶贫搬迁规模相当于冰岛全国总人口的5倍多;从时间上看,贵州仅用了4年;从安置方式看,贵州95%以上实施城镇化集中安置,将彻底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

  “一个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工作地离家还近,能照顾家人孩子。”谈起当下的生活,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居民陈霞说。

  旺家社区是万山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了帮助搬迁群众就业,社区将原本规划修建社区综合服务大楼的地方“让”出来,打造了6000平方米的扶贫微工厂,引进贵州苗绣、景航服装等7家企业入驻。

  据旺家社区党总支部副书记何英介绍,该社区的扶贫微工厂可解决600余名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2600元以上,“实现了楼上安居、楼下乐业”。

  当前,贵州各地正进一步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全力做好脱贫之后小康路上的“后半篇文章”。

  重激励 强化干部责任担当

  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拥有两项“贵州之最”:坐落在贵州最高峰韭菜坪半山腰,平均海拔超过2400米,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村;第一书记杨波2010年担任驻村干部,今年已是第11个年头,是贵州省驻村时间最长的扶贫干部。

  “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全是布巾巾。”海嘎360多户人家,11年前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600元。

  “要我参加新农合,除非你们垫钱”“才400元,拿1000元来还差不多”……

  2010年,在六盘水市钟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了6年的杨波响应组织号召,主动报名参加第一批扶贫工作队。

  “刚来就碰了一鼻子灰,上门动员村民参加新农合、修厕所、抗旱领水,听到最多的是‘除非’两个字。”初到海嘎的杨波一肚子委屈。

  “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为了让海嘎的乡亲富起来,杨波带领村里的党员和致富能手找项目、找资金、学技术,经过他和驻村工作组的努力,昔日的旮旯小山村,如今已蜕变成村容整洁、游人如织的美丽乡村。

  2019年,海嘎村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最后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35人全部脱贫,彻底摘掉了“穷帽子”。杨波也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逐级提拔为正科级干部。

  “尽管当初来驻村并不是为了提拔,但这是组织对我的关心和培养,也是对我驻村工作的认可。”杨波坦言。

  贵州把脱贫攻坚战场当作党员干部“练兵场”,同时,从政策待遇、工作环境、激励措施等方面入手,建立干部关怀机制,让脱贫一线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作上有劲头、生活上有奔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

  “五级书记”抓脱贫,5万干部下基层,为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中国减贫成绩为什么成效这么好,总结下来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与时俱进的科学扶贫模式。”贵州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原主任向阳生表示。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评价:“贵州脱贫攻坚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脱贫攻坚‘省级样板’。”(文   周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