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山水田园里蹚出“幸福路”
2021-01-18 10:14:55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路晶森

       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虽已深冬,台江县东南部的登鲁苗寨,依然林茂水清,云山雾罩。2013年,登鲁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也被誉为中国“金丝楠木第一村”。

  吊脚楼、木栈道、凉亭、古树……长久的生态保护,给这个百年苗寨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凭借宜居环境和神秘的苗族文化吸引省内外游客的“眼球”。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已写入贵州省“十四五”规划。 乡村的魅力在自然,乡村的活力靠产业。生态和宜居不可拆分,美丽乡村是美丽贵州的底色,亦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字招牌”。

  

贵州:山水田园里蹚出“幸福路”

开阳县禾丰乡马头村“稻田+”生态农业园

  农家一扇门——构建生态惠民的新格局

  世代居住在正安县市坪乡龙坪村的覃志顺家这些年的变化最是明显。

  8年前,覃志顺家周边随处可见垃圾,一到夏天苍蝇就嗡嗡嗡四处乱飞,村民们常年养成的习惯就是把污水、垃圾往屋外排,家里面也没有扫地、拖地的习惯,卫生条件极差。

  近几年,在政策支持下,龙坪村修建了排污沟、垃圾池、农村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改造等工程,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良田美池,鸡犬相闻”,覃志顺家成了全村争相模仿的样板。

  目之所及皆是动人音符。在百花湖镇萝卜村蚂蟥井组,湖边民居错落有致。

  每天,村里的保洁员吴伟华都会驾驶着封闭式垃圾收集转运车将村里的生活垃圾统一运送,进行无害化集中处理。

  沿街民居逐一修建了花池、花台,小院别致、花团锦簇,给湖光山色增添不少韵味。

贵州:山水田园里蹚出“幸福路”

榕江县大利侗寨风景如画

  “这样的环境来之不易,我要尽我所能去守护它。”吴伟华说。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位于习水县桑木镇的土河村,曾经的土河土地贫瘠,是省级一类贫困村。而今凭借夏季凉爽气候,依托生态环境,土河村华丽嬗变。

  “以前我们种水稻和玉米,亩产800斤,产量少、价格低,卖不了什么钱。”土河村支书穆升党回忆道。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契机,土河村迎来了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土河人开始在产业上蹚新路、谋发展。

  乡村一扇窗——营造生态宜居的美好氛围

  天穹笼罩,群峰环绕,冬日的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上纳灰村,阳光依然充足。

  生态宜居,关键在于环境的提质增效。

  众所周知,万峰林景区是贵州省内炙手可热的“打卡地”,每年到此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贵州:山水田园里蹚出“幸福路”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一隅

  万峰林之所以宜居,得益于其极高的“颜值”,田园顺着山的方向缓缓铺开,将那些青瓦白墙的村庄,画在了蓝天白云间,偶尔有骑车穿行在美景间的游客,让这幅山水之间的画面,瞬间鲜活生动起来。

  习水县马临街道沔山村,坐落着一幢红色欧式建筑——习水海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这是习水县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中心,也是贵州省第二个炉排炉焚垃圾烧发电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由当地政府引进,采用“机械炉排炉式垃圾焚烧炉+余热锅炉+汽轮发电机组+组合工艺式烟气处理装置”工艺,一期焚烧炉于2020年9月正式投用,目前每天可处理来自习水县、赤水市约400吨垃圾。

  遵义市生态环境局习水分局自然生态股工作人员许大明表示:“以前生活垃圾处理最常用的是填埋,但是效果很慢,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现在引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不仅改善垃圾堆放产生的城县景观问题,同时也将城乡生活垃圾转变为电力资源,降低了环保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幸福一张网——解锁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解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密码”。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上纳灰村的民宿产业于2016年兴起,是贵州省最早发展乡村民宿的村寨之一。发展至今,民宿已经成为上纳灰村的一张靓丽名片“名片”。

贵州:山水田园里蹚出“幸福路”

设施完备的万峰林景区民俗

  曾经的万峰林景区单纯依靠传统观光旅游,并没有吸引游客在景区长期消费,旅游收入无法实现质的提升。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上纳灰村给出了答案——打造康养为主题的现代化高端民宿。

  来自哈尔滨的钱海成、吴英杰夫妇的“悦栖里客栈”就开在景区附近,推开窗即可远眺万峰林的奇特景观。客栈共有15间客房,房费在500元至2300元不等,旺季时经常“一房难求”。

  贵州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的一大重点,是重塑宜居乡村的生产方式,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黔东南黎平县水口镇滚正村,大山里的侗族传统村落,过去,这里虽然青山滴翠、溪水潺潺,但是,由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大家守着绿水青山过着穷日子。

  变化发生在2015年。凭借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村民决定发展乡村旅游。

  在广东跑了多年大客车的村民吴明本,将三层木楼的二层、三层和屋顶的阁楼改造成民宿。

贵州:山水田园里蹚出“幸福路”

宜居环境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图为榕江县大利侗寨村民在寨内闲聊

  “当时想着改造后即使没有游客,自己住得舒服,也不吃亏。没想到后来生意还不错,游客不断。”他说。

  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更多农户从美丽乡村建设中获益,在山水田园间蹚出一条“幸福路”。(记者 谢巍娥 尚宇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