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贵安新区:绿色金融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2021-03-04 09:37:17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路晶森

  原标题:贵安新区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15家  绿色金融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1月30日,贵阳市、贵安新区关于金融机构支持“强省会”行动座谈会暨贵阳贵安绿色金融项目签约仪式举行,11个贵阳贵安绿色金融项目进行现场签约,签约金额约150亿元,其中,贵安产控集团的3个项目获得绿色金融支持。

  根据协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贵州省分行将为贵安产控集团开发建设的标准厂房一期及检测中心、肉制品精深加工中心、特色食品产业园3个项目提供25亿元绿色金融支持。

  这是贵安产控集团积极争取绿色金融项目、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支持,推动规划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建设、建设项目快投产,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为贵阳贵安加快推进“强省会”五年行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添动力的又一事例。

  绿色金融支撑新区发展

  近年来,贵安新区采取有效措施用好用活绿色金融,借助绿色金融“活水”为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注入动力,随着绿色金融项目的不断落地,贵安新区的产业、生态等多领域的“绿”动力不断释放。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贵安绿色贷款余额126.28亿元,重点支持试验区经济和环境效应显著的优质绿色项目。

  从一张白纸起笔到构建起适合新区发展的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产品及制度体系,贵安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有章有节。

  走进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安医院二标段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桥架安装以及电器开槽布线等工作。据了解,医院主体建设目前已完成97%,值班宿舍、能源中心等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项目一期计划在今年7月建成投运。

  贵安医院项目一期于2017年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并在2020年底获得由国开行牵头,建行、中行、工行和交行参团的银团首笔低息贷款29.4亿元,是贵安新区特色绿色项目实现融资落地的典型。

  医院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建设,待全面建成投用后,将有效推动新区整体医疗水平提升,为辖区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和就医环境。

  在贵安新区,借助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优势实现顺利发展的项目不在少数:拥有80多个专利技术、生态调节沟及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的月亮湖公园环境优美;采用绿色建筑标准设计与修建的贵安新区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二期)厂房项目取得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贵阳贵安路网互联互通标志性重大工程之一的贵阳市轨道交通S1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有效缩短贵阳贵安融合发展的“时空距离”……

  政策机制护航绿色金融

  众多典型案例成功实践的背后,与贵安新区在绿色金融政策及体制机制支撑上的不断探索密不可分。

  《贵州省绿色金融项目标准及评估认证办法》《贵州省绿色金融重点支持产业指导性标准(试行)》《贵州省绿色金融支持的重大绿色项目评估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发布,建立了绿色项目的评估标准及程序。

  政策机制的引导护航吸引各类金融机构不断聚集,成为推动贵安新区绿色金融产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截至目前,新区共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15家,设立分支机构36个,省、新区及在黔银行、保险、证券和全国性金融机构的多层次绿色金融机构体系初步形成。

  而今,贵阳贵安的融合发展脚步加快,两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经济体量大能级城市,推动一体共兴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也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

  综合力量优化顶层设计,两地成立贵阳贵安共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绿色金融改革工作专班,积极建立完善贵阳贵安绿色金融项目库。

  探索建立绿色项目“申报、评审、匹配金融支持、推进项目落地”的工作机制,同时组织贵阳贵安相关单位和平台公司积极申报绿色项目。目前,已收集绿色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生态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等行业领域申报项目230余个。贵州银行也于2020年11月30日正式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第六家赤道银行,标志着贵州银行开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树牢绿色金融理念、完善绿色金融机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已经逐渐成为贵阳贵安的一张亮丽名片。在下一步工作开展中,贵阳贵安将继续深入践行“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发展理念,重点围绕绿色金融助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加快绿色项目储备,对标对表抓好各项工作落地,为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动力。(记者 朱迪)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