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黔东南天柱:打造传统“家文化”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
2021-06-07 09:20:36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石丽敏

(中首)黔东南天柱:打造传统“家文化”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_fororder_中首3

黔东南州第十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上,数十名天柱县坪地镇侗族群众表演的颇具侗族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铛铛鼓》。

(中首)黔东南天柱:打造传统“家文化”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_fororder_中首4

6月1日,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景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中首)黔东南天柱:打造传统“家文化”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_fororder_中首5

航拍天柱县三十里水景长廊一景。

(中首)黔东南天柱:打造传统“家文化”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_fororder_中首6

天柱县邦洞街道半岛公园。

(中首)黔东南天柱:打造传统“家文化”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_fororder_中首7

航拍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景区。

  5月以来,虽然阴雨天气持续相随,但是前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乡村参观踏访的游客却并不见减少。

  古民居、古桥、古井、家祠古建筑……连日来,天柱县坌处镇抱塘村一批又一批游客纷至沓来,有的是旅游团体,有的是亲友结伴,有的则是家庭团游,他们不停地用手机、相机拍照留念。

  抱塘村是一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苗族、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2018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里百年以上古树成荫,自然风光秀丽,吴氏和粟氏家祠、年代久远的窨子屋等文物古迹众多,堪称清水江一绝。

  一位村里的古稀老人向笔者介绍:“村里传统古民居35栋,窨子屋7栋,家祠2座,风雨桥2座,土地庙13座,古井2 眼,学馆遗址1处,碑刻8通,石板路18条,花阶路10条。”

  一个小小的村落完好保存如此大规模的古迹,在清水江流域实属罕见。在这些古迹中,最具代表的是分别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6)和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粟氏家祠、吴氏家祠。

  这两座古建筑已经闲置多年,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发筹资进行修缮并与其它古迹一道向游客开放后,带来了良好效应。村党总支书记吴传隆感触颇深:“唤醒闲置家祠资源,盘活乡村文化旅游,村民得到大大的实惠,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人文是天柱县厚重文化的载体,天柱历来有尊师重教孝亲的文化传统,其中,家文化是一曲华章,众多的家祠群和节孝坊树立了天柱人的精神旗帜,自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清水江水运鼎盛时期,一批木商、盐商、布商等成为巨富,并在沿江码头附近村寨修建家祠,各姓氏家祠如春笋般涌现。

  天柱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杨雪翎介绍:“坌处、远口、白市、江东、瓮洞等乡镇,保存较好的家祠古建筑多达100余座,形成以清水江沿岸家祠分布带,为利用清水江黄金水道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了核心的文化资源支撑。”

  在县委、县政府精准明晰的“指挥棒”引导下,各乡镇(街道办)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充分弘扬家祠文化、孝文化,恢复古建筑原貌,延续历史文脉,提升传统村落品位,让全县越来越多的家祠古建筑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焕发勃勃生机,真正成为富民的“黄金屋”,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近年来,天柱县系统挖掘独特的家祠群景观和优秀家祠文化,引领全县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让沉睡数百年的家祠文化资源“活起来”,增强了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以家祠建筑和民族文化为切入点,激发文化旅游的驱动力,让富足的民族文化资源变成经济吸引力。

  家祠文化作为振兴天柱旅游的创新点和兴奋点,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拉升了旅游人气。县政府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有效盘活和利用好旅游“沉睡”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门塘家祠景区依托“来天柱嗨”直播嘉年华晚会、云游苗乡侗寨直播节和黔东南州第十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将三门塘历经400年的家祠古建筑与文化推向世界,打造三门塘“旅游名片”,提升家祠旅游品牌知名度,让传统民族村落成为“网红”打卡点,力争创建成4A级景区。

  “丰足的家文化是天柱县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化资本’正向‘经济资本’转化,并不断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活力,全县旅游经济实现井喷式增长指日可待。”天柱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当地文化旅游信心十足。(贵州日报 作者 潘德玉 唐安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