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锚定“基本民生”这颗“定盘星”,齐心协力、开拓进取,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前景正在黔贵大地徐徐铺展。
这十年,贵州民生福祉大踏步前进、实现历史性改善。2021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2.1倍、2.7倍,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城镇新增就业年均73万人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近4岁;群众安全感达99%以上……
贵州牢记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断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在医疗、养老、托幼、住房、教育等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出了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办好教育 夯实基础更有效
8月1日,记者来到镇远县江古镇,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初级中学集中分布在镇中心。崭新的教学楼、红绿相间的塑胶篮球场、绿树成荫的校园……三个学校环境优美。为了秋季开学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镇中心幼儿园趁放假正进行升级改造。
“目前,该镇所有孩子都能公平地享受义务教育。针对偏远乡村,镇中心学校的老师经常开展送教、走教活动。”镇远县教育局副局长杨安平介绍:“得益于中央和省对教育的重视,这几年全镇教育状况发生了大变化,教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意识大大增强。”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与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黄俊琼对话,黄俊琼表示希望边远地区的教师能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讨论中指出,要加强老、少、边、穷地区教育培训工作,让农村和基层教师享受专业的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牢记心间,黄俊琼回到家乡,更加坚定为乡村教育事业拼尽全力的决心。
这个暑假,镇远县整合资源开展了一场乡村教师大轮训,共开设34个班次,覆盖县内所有乡村教师2200余人,培训内容包括新课程标准、思政课教学、普通话等。“走出去又引进来,现在乡村教师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多,大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黄俊琼说。
此外,黄俊琼还充分利用省级乡村名师黄俊琼工作室平台,有效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教师能力培训,让我们的乡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黄俊琼信心满满。
教育是民生之基。贵州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位置,连续多年压缩行政经费用于教育投资,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本补齐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短板,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以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核心目标,启动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双减”措施。
病有所医 健康力度看得见
和黄俊琼一样,参加了党的十九大的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乡村医生钟晶清晰记得,自己发言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医疗非常关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我巨大的鼓舞,让我更加坚定要守护好龙河村每一位百姓的健康。”钟晶说。
在龙河村坚守14载的钟晶,治病救人、传播健康知识,不断改善该村的医疗条件和卫生习惯。乡亲们健康观念大为改观,积极参加医保和享受医保带来的好处,生病了及时主动就医、送孩子打预防针……
在距龙河村250公里外的龙里县龙山镇团结村卫生室,村医陈莉正通过远程医疗平台一键连接县医院专家,为合并多种疾病的78岁村民陈志珍进行远程会诊。近年来,龙里县破解省、州、县、镇、村五级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互信互认的难题,以五级医疗机构常态化医疗协作互动,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落地见效,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
为提高医疗卫生健康水平,新时代这十年,贵州创新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八大工程;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落实落细七个专项行动;每一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升至全国第五位,整体提升贵州卫生健康水平,助推提高全省人均预期寿命,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明显成效,基层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体验感不断增强。
安居优居 民生温度摸得着
“以前小区环境老旧,政府牵头改造后,路更宽,绿化更多,楼道里铺上了地板砖,更换了扶手……像是换了一个‘新’小区。”今年68岁的穆桂彩是遵义市红花岗区忠庄街道海尔社区居民,他对小区变化赞不绝口。
海尔社区建于2000年,存在道路狭窄、乱停车、管网破损严重、消防设施老化等“老旧病”。为解决群众关切的难题,红花岗区对小区进行了以补齐基础配套设施功能短板、提升整体居住环境为重点的改造。8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惠及2408户10000余名群众,使居住环境更加宜人。
从安居到优居,贵州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2017年,贵州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同步配套“三改”工程,即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2018年启动实施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2019年启动实施农村人畜混居整治,建立了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房、地质灾害搬迁房、村内闲置安全公房、养老院福利院等全方位的农村住房保障体系。
城市“三改”工作稳步推进,2021年,全省共开工复工棚户区改造43万套(户),完成改造9万套(户);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7.04万户(766个项目),改造完成15.8万户;完成背街小巷改造1273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倩 胡家林)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