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深耕大数据 按下数字经济发展快进键

2018-08-24 11:31:02|来源:多彩贵州网|编辑:杨丽芳|责编:陈梦楠

       2018数博会尚有余温,作为大会的主办方,贵阳并没有喜于取得的成就,而是又开始了自己新一轮大数据发展规划。近日,贵阳市大数据委举办全市大数据系统“贵阳大数据‘五新领域’发展培训会”,开始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5G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新领域……

  乘风破浪砥砺行。近年来,贵阳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积极孵化新兴业态,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把大数据变成大产业、大机遇、大红利,大数据已成为爽爽贵阳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专题 新兴产业看贵州)贵阳深耕大数据 按下数字经济发展快进键

贵阳高新区大数据企业林立

  创新引领 打造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

  2015年,经工信部批准,贵阳、贵安新区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标志着“中国数谷”正式落户贵阳。

  瞄准“中国数谷”这个目标,贵阳以大数据公共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块数据城市”应用示范为抓手,以数据立法与标准、数据开放与应用、产业聚集与融合为着力点,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规则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

  这里是一片创新的沃土,一个个崭新成就正“生根发芽”:中国首个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中国首个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中国首个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中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一批批新兴产业正积极落户:苹果、高通、英特尔、微软、戴尔、思爱普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中电科、阿里巴巴、华为、京东、奇虎360、科大讯飞等一大批国内大数据领军企业纷纷落地贵阳。

  据统计,2017年,贵阳全市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到800亿元、增长21%;预计实现税收110亿元、增长20%。

(专题 新兴产业看贵州)贵阳深耕大数据 按下数字经济发展快进键
贵阳成大数据人才聚集地

  筑巢引凤 大数据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大数据发展需要创新,而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筑巢引凤”计划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近年来,贵阳为创新人才特别是大数据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提供政策保障。

  依托数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贵阳围绕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引进人才,并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功能,为持卡人才在住房、落户等12项公共服务方面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从服务上引才、留才。

  通过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贵阳市人才总量达到71.6万人,其中大数据人才14.2万人,引进NIIT、伯克利、华唐、惠普等知名机构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训大数据人才10000余人次,引进高层次和紧缺大数据人才834人,大数据产业已经成为贵阳吸引集聚创新人才的主要载体。

(专题 新兴产业看贵州)贵阳深耕大数据 按下数字经济发展快进键
大数据融入生活,贵阳“社会和云”平台协助政府治理

  数化万物 实体经济再塑先进生产力

  “从订到产到售,数据打通后,公司基本零库存。”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温洪刚说,5年前,贵阳海信还是一家传统的电视机生产企业,如今,在打造了一套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大数据链后,企业能及时掌握市场动向,精准调整研发生产方向。目前该公司产能由2013年的86万台增长至190万台,而运营成本却下降了27%。、

  大数据只有融合,才能有生命力。在贵阳像贵阳海信一样的获益于大数据融合的企业还有很多。

  近年来,贵阳紧紧围绕“互联网”和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不断促进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将传统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物流业及新兴产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贵州轮胎、詹阳动力等10户企业成为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航天电器、雅光电子等39个企业入选全省“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企业。

  此外,贵阳市用“聚通用”的思维抓大数据,把各方面智慧力量聚合起来,把各方面资源要素整合起来,促进数据聚集、融通、应用,推动形成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政府数据铁笼应用全面覆盖,“云上贵州”贵阳分平台建成投运,数据共享交换和开放平台上线运行,公安块数据指挥中心、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链上清镇”农民诚信、“筑民生”平台、茅台云商、老干妈大数据运营中心等纷纷建成投运。(作者 贾过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