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新兴产业看贵州】习酒窖藏1988见证贵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报道 贵州毕节:谱写林茂粮丰的乌蒙新篇

2018-08-29 15:27:4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杨丽芳|责编:陈梦楠

  国际在线贵州频道消息(杨云):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到林茂粮丰花海胜地,贵州毕节试验区用30年筚路蓝缕创造出人类减贫奇迹。

  2018年,在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1988年6月9日,由国务院批准成立,承载着“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贵州西北的历史从此被改写。

  这是中国扶贫开发大棋局中的关键落子。 

  生态财富 乌蒙磅礴绿意浓

  盛夏,贵州西北乌蒙山腹地毕节市赫章县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乡,一座建在6000亩香葱基地旁的配货厂房里,一辆辆货车正在装货。

  收获、清洗、装配,已经形成一条流水线。

  高山冷凉气候让地里的香葱长势喜人。放眼望去,连片铺开,山风吹拂,“绿浪”翻滚

  厂房外,该乡6个村民组518户贫困户在香葱基地忙碌栽种。这518户贫困户以“特惠贷”资金入股香葱种植企业,成为企业的“产业合伙人”。

  地块边立着“广州园”、“上海园”、“浙江园”、“江苏园”等牌子,记者询问得知,原来基地实行精细化管理,按照香葱销售地广州、上海等地消费者对香葱品质的喜好,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真正做到按需供货。

  晨光之中,数百名村民在葱地里劳作。花寨村贫困户徐明珍熟练地拔葱、栽葱。

  “做得多就挣得多,趁最近香葱销售好,自己多赚点钱。” 徐明珍说,在家门口就业,既能保障收入,又能照顾小孩。

  一个月干活20天,徐明珍平均每天能收入约80元,加上每年700元的土地流转费,一家的日常开销基本没问题。作为贫困户,她从银行贷款5万元扶贫“特惠贷”入股到香葱基地,每年年底享受分红。

  “生态产业激活了山地乡村。”香葱基地技术人员介绍。

  一年多来,赫章县级财政按每1000亩投入300万元(人民币),解决香葱基地喷灌、机耕道、沟渠、动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生产企业按“企业+基地+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利益链接机制,组织生产发展香葱产业。

  毕节试验区设立以来,毕节着力加大农业板块经济培育力度,唱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栽好“摇钱树”,打好“生态牌”,走好“特色路”,做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规模化,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一乡一品,一村一特”。

  生态建设是建设生态毕节的保障。

  毕节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推进山地林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绿化美化,发展庭院林业经济。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封山育林与人促修复、岩溶景观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水土保持与基本农田建设、石漠化草地建设与生态畜牧业等多种综合治理措施,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动森林资源保护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近年来,毕节全力打好“治山、治水、治气、治渣”持久战,用好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两把利剑,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守住山青、天蓝、水净、地洁“四条底线”。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通思想促脱贫

  在中国新划分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毕节处在乌蒙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毕节当前要解决的,是脱贫“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黔西县林泉镇营脚村是贵州省级一类贫困村。在这里,村民们由种玉米改为种大葱,收入翻了数番。

  营脚村的改变得益于“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统筹“讲、习、干、帮”,了解农民所需,服务农民所求。通过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生态家禽等带动力强的产业,让每个贫困户都加入合作社,建立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更好更快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这种讲习所跟我们常见的培训班不同,它的特点是‘讲’和‘习’并重,更注重实践环节。”黔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智琼说,“农民能听得懂,感到管用,能解决问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很接地气,确实起到了开启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的作用。”

  毕节全市面积近2.7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很多人散居在偏远的山区,讲习所要服务的农民人数众多,只有党和政府才有能力把如此广大的农民组织起来。

  现在的毕节农村,村庄有党总支,村民组有党支部。这就形成了总支连支部、支部连小组、小组连党员、党员连农户的格局。

  “它的显著好处在于,能够把每一个农户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容易促成党的基层组织和农民的良好互动。”黔西县金兰镇党委书记陈健认为。

  按照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从方便农民的角度出发,毕节市充分利用党校、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精神文明活动中心、闲置校舍等场所,分别作为市、县、乡、村四级讲习所的固定阵地。有条件的村民组、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等,也办起了讲习所,真正做到了村村挂牌、户户知晓。

  “我们的大原则是能者为师,谁有能力、谁有水平,就请谁讲。”黔西县洪水镇党委书记李民赋介绍说。

  在毕节,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技术专家、农技能人、致富模范,乡贤寨老、文明标兵、法治先锋等等都可以成为讲习员。

  现在,毕节各县以乡镇、村(社区)为重点,深入田间地头、居民院落、园区工地等生产一线,进行流动讲习。板凳会、院坝会、群众会、赶场天;课堂式大宣讲、互动式小组会;政策宣传、经验介绍、技术培训、讨论交流、知识竞答……形式和内容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针对多民族聚居区这一特点,不少乡村还办起了彝语讲习所、苗语讲习所。即使在汉族人口聚居的乡村,农民讲师也常常用土话土语宣讲,这样村民更容易听懂。

  讲习,激活了农村党建神经末梢,畅通了农村党建毛细血管。“讲”“习”并重,也就是注重知行合一。

  贫困村寨和人口将是“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习帮扶重点。

  精锐尽出  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5的12月19日,以996字的“恒大帮扶贵州大方县精准扶贫协议”签订为标志,恒大集团启动对贵州大方整县帮扶工作,其核心目标:自2015年12月1日起,计划三年无偿投入30亿元人民币,至2018年实现全县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大方县凤山乡店子村的谢琼,在恒大的帮扶下,搬进“恒大幸福二村”,分到产业扶持搬迁户的两个蔬菜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以种青椒、茄子、西红柿,样样能卖好价钱。”笑容写在她黧黑的脸上。

  中国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先富帮后富,进而实现共富”,被当下社会学者认为是: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政治自觉,中国企业家正在探索民族地区扶贫的规律和经验,或许成为可复制的模式。

  恒大扶贫“五个一批”是亮点。恒大三年帮扶使命完成时,要给大方留下一批普惠产业,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培育一批乡土人才,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完善一批公共设施。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马干山蒙古风情园内,42岁的阳大平正在给一台低压配电柜检查电路,看到电笔亮着,电压稳定,阳大平放心地把配电箱关上,上了好锁;贵阳市恒大金阳新世界楼盘营销中心,23岁女孩谭宇,正在接待一批又一批来自各地的购房者,整洁的穿着、专业的服务、甜美的微笑,让每位购房者如沐春风;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古镇二期工地,中建四局五公司30岁的钢筋工人任林,正在给23号在建安置楼安装钢筋骨架,每月5000元收入,让任林脸上挂满了笑容……阳大平、谭宇、任林都曾经是乌蒙山偏远地区的贫困户,而现在,他们通过恒大集团“三个一批”吸纳就业扶贫走上了工作岗位。

  扶贫先扶智!恒大集团为进一步强化智力帮扶,消除“精神贫困”,坚持以“吸纳就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抓手,推动毕节各县分部每月精心组织三期吸纳就业培训,邀请专家、讲师、教官、当地政府干部等为贫困劳动力授课,帮助贫困群众树立积极进取、勤劳致富的价值导向,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由“帮你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恒大集团从2015年12月1日结对帮扶大方县,随后又由整县帮扶大方,拓展到整市帮扶毕节,高效推进“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吸纳就业扶贫措施,精心组织了一批批18至50岁的贫困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引进的上下游企业就地吸纳一批、恒大下属企业吸纳一批、恒大战略合作伙伴吸纳一批,截至2017年底,已助力毕节全市34569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上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饮水要思源,乘凉要想树。”88岁的刘安国凝望着山林深情地说。

  刘安国的家在乌蒙山区的贵州省大方县对江镇大山村。

  曾经,由于山上无树,山洪常毁坏山下的良田。让当时刘安国感到痛心,他决心发动村民植树造林。

  30余年的生态“拉锯战”,刘安国组织植树20余万株。“其中185000棵杉树,5200棵梧桐,8200棵杜仲。”刘老如数家珍。

  “造林就是保家,保家才能发展!”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刘安国一样的贵州人坚持不懈地“知绿植绿造绿”,才有昔日荒芜的山头如今一派生机。

  “开荒增地、治理水土、年复一年,从1990年到现在,总算是让这方水土能养起这方人。”如今,四面环山的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中间为千亩良田,村域内水资源丰富,排灌沟渠通达。

  同属于黔西县的素朴镇古胜村,自2006年开始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以来,该村按照“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的思路,种植了经果林近3000亩、苦丁茶4.7万余株,全村森林覆盖率从25年前不到10%增加到现在的55.4%。光秃秃的山坡变得植被茂密,曾经消失的水源也恢复了。

  1987年以前,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为5%,农民人均纯收入33元。海雀村是苗族、彝族聚居地,海拔2300米,山大、山多,土层薄。晴天多沙尘,雨天多洪涝。

  1987年冬天,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带领村民们开始植树造林。1988年6月,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目标的毕节试验区建立。海雀村成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在文朝荣的带领下,经过3个冬天的苦战,村民们共植树12000亩。此后10年,文朝荣一直带领村民分批次继续植树。

  1995年,海雀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

  2014年2月,文朝荣因病世,享年72岁。2014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文朝荣“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山上成“绿色银行”,山下增粮增畜。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兴农的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让海雀村如今变成了美丽新农村。

  海雀之变,既有各方大力帮扶,又有海雀人自身的奋斗,更离不开文朝荣的坚持和奉献。

  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实践,毕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突出山地特色,统筹考虑山水、田园、产业等要素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1988年到2018年,毕节的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3倍、172倍、872倍、60倍、180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9倍、27倍,

  30年前的贵州毕节,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百姓还为温饱犯愁。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绿水青山重现,蓝天白云可见,毕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给贵州省乃至全国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900多万毕节人,在磅礴乌蒙大地上,走出了一条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以统筹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跨越的发展道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