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坝区产业综合效益这样提升

2019-12-16 09:29:14|来源:贵州日报|编辑:周文进|责编:陈梦楠

  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在一个个坝区,蔬菜、辣椒、食用菌、韭黄等优质农产品装车上路,通过快捷交通体系出山闯海。

  加快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省振兴农村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政策措施,也是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去年以来,全省上下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广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优质粮油烟等作物和综合种养模式,提高复种指数,提升产值和经济效益,掀起了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开启了贵州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促产

  威宁麻乍坝区一年种植三季萝卜,单季亩产4000公斤;湄潭兴隆坝区通过“稻+虾、蟹”模式,实现平均亩产值1.1万元;石阡石固坝区运用“蔬菜和羊肚菌接茬”模式,实现平均亩产值2.6万元……今年秋季以来,贵州500亩以上坝区现代农业显现经济高效益。

  塘头镇加快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绿色稻+”生态种养模式,亩产值均超万元。既保障了口粮种植面积和产量,又实现了市场与产品的有机结合,有效推进了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脱贫。

  “以前也是水稻、油菜轮种。都是自家种、自家吃。”白鱼村村民余春红说,过去,依托坝区土地、气候、水资源等优势,塘头镇一直维持着水稻种植的传统。但多是小散户种植,农户技术不成熟,产量始终提不上去,低附加值、高成本、低效益等现实问题持续困扰着当地农民。人们守着万亩良田,却过不上好日子。

  如何让塘头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该镇引进适宜“绿色稻+”模式的抗深水中浙优8号水稻,用坝区一百多亩稻田做试验。

  “通过效益比对,‘绿色稻+’模式下的水稻不但产量不减,反而品质更优,市场售价每公斤都在10元以上,加上水产养殖综合下来,比以前增加了五到六倍的效益。”思南服务技术团团长赵继献介绍,截至目前,坚强村已累计发展“稻+蛙+鱼”50亩、“稻+小龙虾”100亩,芭蕉村实现50亩“稻+甲鱼”……稻田里,听得见蛙声、看得见鱼虾、产得出“金银”。

  据省坝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坝区复种指数150%,平均亩产值6058元。统计显示,全省坝区全年平均亩产值将达到7580元左右,比2018年增长34%。思南芭蕉尧民坝区、黔西红寨坝区等产业基础较好、规模优势明显的坝区,平均亩产值达到2万元以上。坝区产值的增长,通过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既调动了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也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前三季度,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4%。

  特色产业辐射带动稳销路

  目前,各地立足坝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瞄准市场需求,推广高效作物和优质高产栽培等技术,探索多种轮作复种和综合种养模式,有效推动了坝区种植结构调整,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截至今年9月底,坝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含复种)497.8万亩,已初步形成以蔬菜(含辣椒、食用菌)为主、以粮油作为轮作换茬作物、主导产业突出、多种模式并存的产业结构,并以坝区为核心,通过种苗繁育、技术示范、产品集散等形式,辐射带动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七星关区朱昌镇,两辆冷链物流车将10万斤碧秀佳牌白萝卜运往深圳港口,装船出口到迪拜。直奔海外市场,毕节萝卜如今发展得更有底气!

  遵义市红花岗区莲池大坝,如今已成为红花岗区最大的蔬菜保供基地,主要推广“早春蔬菜+苦瓜+冬季蔬菜”等种植项目,同时种植非洲菊、折耳根等高产值品种,平均亩产值达1.3万元左右。

  “我们卖菜有专列!”威宁贵美农产品合作社负责人张功平很自豪。

  从前,张功平都是开货车卖白菜;现在,草海开通了农副产品铁路运输专列,40多吨大白菜可以一次运到贵阳。

  特色产业不仅要选得好、种得好,还要卖得俏。

  500亩以上坝区作为贵州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为我省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树立了榜样。

  坝区夏秋蔬菜抢滩长三角、珠三角,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区)和香港、澳门,出口东南亚;

  坝区“百菇齐放”,菇农借助电商赚得盆满钵满,截至8月,我省通过电商渠道销售食用菌价值1200万元;

  坝区辣椒卖得红火,第四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后,贵州辣椒大放异彩,订单纷至沓来,价格指数一路高歌……

  为使农产品降低成本,我省500亩以上坝区通过重点开展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有效提高了坝区水电路、仓储物流条件。目前,全省坝区有效灌溉率达66.5%,实现道路通达度55.4%,冷库库容17.54万吨,均较2018年底明显增长。

  回望这一年,我省坚持市场导向,抓好产销对接,推行新型经营主体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进农社、农超、农校、农企对接;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的农产品产销协作;参加农交会、茶博会、辣博会等展会活动,创新营销推介模式,拓宽销售市场渠道,抢占省内市场,拓展省外市场,为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打下坚实基础。

  三产融合 助推群众持续增收

  阳光、田野、鱼塘、香菇……三都自治县周覃镇威农大坝景色迷人。

  威农大坝距三都县城49公里,是连接三都、荔波、独山三县的交通枢纽,也是商贸物流汇聚之地。依托区位优势,坝区改变过去农业产业粗放管理方式,将2500亩土地流转出来,交由贵州都柳江扶贫公司等5家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发展蜂糖李、樱桃、百香果、清水鱼等十余种产业。

  周覃镇党委书记张立介绍,坝区就近布局了加工厂、冷库等,让企业就近建厂加工。并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变,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目前,威农大坝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产业分红、旅游服务等方式,直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500人,间接带动就业3000多人,每年综合产值6000万元。

  立足一产,提升价值链。我省加快推进坝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从一产、二产、三产的简单叠加,向乘积裂变式突飞猛进。

  万山区高楼坪乡坝区,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大力推广“九丰农业+”模式,累计发展标准化大棚蔬菜示范基地57个,种植蔬菜12000亩。同时,集“种、研、训、游、养”五大功能于一体,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打造旅游观光和生态养老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接二连三”。目前,已带动农户4249户15419人,其中贫困户2437户8625人,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结合“村社合一”发展模式、“一村一公司”组织形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贵州特色农产品正以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态势向好发展,在此基础上调优一产,提升二产,发展三产,坝区能有效推行“全链条”式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当前,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正在贵州深入推进,我省以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科技为支撑,着力把坝区的作物生产、加工与乡村旅游、民族风情、养生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行“全链条”式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激发坝区产业发展龙腾虎跃,助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记者 邓钺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