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解码贵州·读懂中国】安顺地戏:六百年遗响唱新声 薪火相传让非遗文化“落地生花”
2024-05-15 18:11:08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周娴责编:魏寒冰

  “奉军令调北征南,五尺道山崖两开;离乡背井豪情壮,忠君爱国守边关……”

  “将神下凡,好戏开腔”,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戏演员们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随口而唱,应声而舞,演的是忠义仁勇,唱的是精忠报国,台上如有“千军万马”,一瞬间将天地拉回金戈铁马的战场。

【解码贵州·读懂中国】安顺地戏:六百年遗响唱新声 薪火相传让非遗文化“落地生花”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40513141638

地戏演出 摄影 杨展凌

  安顺市位于黔中腹地,600多年前,明朝廷实施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政策,大批军队和民众驻扎在黔中,随着战事结束,屯守将士转军为民。几百年来,他们的后裔固守着世代相袭的生活方式,建构了自成体系的文化模式,形成了“屯堡人”特殊的习俗。

  屯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被当地人称为“跳神”的安顺地戏。安顺地戏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有着高亢而乡土气息浓郁的弋阳老腔余韵,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顺地戏所演的三十余部大戏上至商周,下至明朝,都是金戈铁马、沙场点兵的征战故事和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故事,尤其以杨家将、岳家将、三国演义等唱本最受喜爱。每个地戏队跳一个唱本称为跳一堂戏,有的唱本多个戏队都在跳,这就形成了安顺市方圆一带300多个地戏队同唱一堂戏的壮观场面。

【解码贵州·读懂中国】安顺地戏:六百年遗响唱新声 薪火相传让非遗文化“落地生花”_fororder_DJI_0878 - 副本.JPG

地戏演出 摄影 徐菡

  以天为幕,以地为台,一锣一鼓,唱尽英勇忠义情。“我是祖辈传承,从小跟着爷爷学习地戏,从十岁开始接触,十二岁开始正式系统地学习地戏技艺。”安顺地戏省级非遗传承人顾家顺回忆道,过去学地戏,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品德秉性兼备的年轻人,才能学地戏。家里要是有一个会跳地戏的人,全家人都会觉得光荣,因为这是对一家人家风的最高认可。“忠、义、仁、勇”这四个字,不仅写在戏文里,也刻在了屯堡人的骨子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解码贵州·读懂中国】安顺地戏:六百年遗响唱新声 薪火相传让非遗文化“落地生花”_fororder_IMG_5939.JPG

顾家顺展示地戏服饰与面具 摄影 刘丁泽昊

  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顾家顺一直在寻找守望与传承的平衡点。“我们首先要守正,守住我们的本和根,然后再去创新。”顾家顺在沿用老一辈传统地戏剧目的基础上,对演出服饰进行创新,丰富音乐元素,在演出中加入马蹄声、厮杀声等,增强演出观赏性。

  为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顾家顺还致力于推进安顺地戏进校园、进乡村、进景区,积极给群众和学生普及地戏的相关知识。从2013年到2023年,顾家顺和团队已经走进约十五家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课堂活动,在校园中传播和普及地戏,收获热烈反响。

【解码贵州·读懂中国】安顺地戏:六百年遗响唱新声 薪火相传让非遗文化“落地生花”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40513153642 - 副本

地戏演出 摄影 刘丁泽昊

  为团结更多人一起宣传和传承地戏,2016年,顾家顺积极组建成立安顺大屯堡地戏演艺团,演艺团的成员们通过线上线下各个平台表演和宣传地戏,不仅前往贵州“村超”进行现场表演、参加贵州民族大联欢盛会,还把地戏搬到芒果TV综艺舞台,将传统非遗文化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展现了地戏蓬勃、张扬的生命力。

【解码贵州·读懂中国】安顺地戏:六百年遗响唱新声 薪火相传让非遗文化“落地生花”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40513163243

地戏演出 摄影 徐菡

  “戴上面具为神,摘下面具为人。”地戏面具俗称“脸子”,是地戏表演的主要道具和精华所在,被称为“地戏之魂”。一面“脸子”代表一个历史演义中的人物,能直观呈现出人物特征和个性,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兼具写实和夸张的风格。而每一张精美面具的诞生,都离不开匠心独运的木雕手艺人。

  安顺屯堡木雕非遗传承人鲍波是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人。在他的家中,各色栩栩如生的面具悬挂在墙上,数十把不同的刻刀摆放于桌案前,地面上还散落着不少木屑。鲍波坐在木桩前进行截林、剖半、出胚作业,在刻刀的轻重变换、敲敲打打间,一张木雕面具初具模型,经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精细打磨及上色后,一张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地戏面具就制成了。

【解码贵州·读懂中国】安顺地戏:六百年遗响唱新声 薪火相传让非遗文化“落地生花”_fororder_DSC_3556.JPG

鲍波正在制作面具 摄影 祁桂腾

  周官村以制作木雕面具著称,鲍波从小耳濡目染,在老师傅手口相传的教导下进行系统学习。勤学苦练加上悉心钻研,成就了鲍波现在如今娴熟而又高超的雕刻手法与技巧。

  “作为面具的制作者,我们首先要考虑到表演者好不好佩戴、压不压头以及是否能长时间佩戴的问题,在选料的时候,就要选用低密度的木材。”鲍波介绍,地戏面具大小跟人脸差不多,加上头盔装饰等,一般长约三十公分,宽约二十公分,依靠“当中取一半,五指定笔尖,四指定下巴”的口诀进行制作,真实还原人脸比例。

  除了为当地地戏队提供较为传统的地戏面具外,为更好推广地戏文化、传播屯堡文化,鲍波将板雕、立雕结合当地木雕,开始创作以屯堡文化、地戏文化为主题的Q版抱枕、小面具等屯雕文创产品,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无限火花。同时,鲍波还将屯堡木雕作为一门研学课程,推广至学校课堂,让学生亲自体验地戏面具的雕刻与彩绘,让更多学生了解屯堡文化,接受屯堡文化,喜欢屯堡文化。

【解码贵州·读懂中国】安顺地戏:六百年遗响唱新声 薪火相传让非遗文化“落地生花”_fororder_DSC_3517.JPG

鲍波家中展示的安顺屯堡木雕 摄影 祁桂腾

  安顺屯堡木雕是以雕刻安顺地戏面具为主的木雕制作工艺,跟随安顺地戏历经六百多年风雨传承至今。“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但同时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在保持初心不变的情况下,让技艺走出去,让非遗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年轻传承人要去考虑的东西。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拿起接力棒,让更多的人喜欢木雕、学习木雕,让屯堡木雕技艺、地戏文化进一步弘扬、发展和创新。”鲍波说。

【解码贵州·读懂中国】安顺地戏:六百年遗响唱新声 薪火相传让非遗文化“落地生花”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40513164946

带有地戏面具元素的文创产品 摄影 罗淼

  百年老腔唱不尽,一戏尽显百年情。大山阻隔不住穿过历史的歌声,古风遗韵焕发出新鲜活力。安顺地戏不仅仅是一种地方戏曲,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安顺地戏,不仅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民族精神和文化根脉的坚守。

【解码贵州·读懂中国】安顺地戏:六百年遗响唱新声 薪火相传让非遗文化“落地生花”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40513170503

带有地戏面具元素的文创产品 摄影 刘丁泽昊

  600多年来,正是一代代像顾家顺和鲍波这样的地戏演员和手艺人用热与爱,让安顺地戏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芒,让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文 罗淼)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